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09 20:14:05
◎據浙江銀保監局介紹,《方案》共提出18項重點任務,從實施差異化金融服務機制、創新服務模式與產品、推動銀政保擔合作、探索監管評價機制等方面,構建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體系、政策體系、產品體系和評價體系。
每經記者|李玉雯 每經編輯|廖丹
11月9日,每經記者從浙江銀保監局獲悉,為推動銀行業保險業助力山區26縣跨越式發展,《浙江銀行業保險業支持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于近日發布。
據浙江銀保監局介紹,《方案》共提出18項重點任務,從實施差異化金融服務機制、創新服務模式與產品、推動銀政保擔合作、探索監管評價機制等方面,構建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體系、政策體系、產品體系和評價體系。
記者注意到,《方案》從總量性、結構性、質量性、覆蓋率等多個指標,明確了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包括:到2025年,力爭山區26縣各項貸款余額超過2萬億元,各項貸款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涉農貸款余額新增5000億元以上,制造業貸款余額持續增長,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增速,綠色信貸余額占比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占農戶小額貸款比重達到60%以上,保險風險保障金額穩步增加等。
《方案》同時提出,要建立山區26縣差異化金融支持政策體系、金融服務產品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在覆蓋率上,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建檔評級工作,力爭2021年底實現全覆蓋;實現山區26縣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合作全覆蓋;推動實現山區26縣低收入群體政策性醫療補充保險全覆蓋;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抵押貸款等農村產權類貸款增量擴面;提高山區26縣無還本續貸等還款方式創新產品覆蓋面。
不僅如此,《方案》要求完善三項機制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
一是差異化的金融支持機制。包括差異化的服務機制、定價機制、考核激勵機制。以服務機制為例,要求政策性銀行、大中型銀行一級分行爭取總行支持,建立山區26縣信貸審批綠色通道,提高審批效率;合理下放審批權限,擴大山區26縣分支機構產品創新自主權;對山區26縣分支機構實行財務資源傾斜,適度提高山區26縣不良貸款容忍度,優先核銷山區26縣不良貸款。要求保險機構建立綠色理賠通道。
二是“閉環式”聯動共建機制。要求銀行保險機構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的山區26縣金融服務“閉環式”推進機制,明確牽頭的負責人、職能部門和聯絡人員,加強對山區26縣金融訴求的跟蹤反饋,做到訴求快速反映、政策快速響應、舉措快速落地。
三是差異化監管激勵機制。《方案》提出探索符合山區26縣特點的監管機制,例如,完善山區26縣中小法人機構監管評價機制,將綠色金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等指標納入監管評價范圍;適當提高農商行監管指標分層預警容忍度;在保險機構批設及高管核準事項上,體現監管差異化支持。同時,要求各級銀保監部門將銀行保險機構支持山區26縣金融服務情況納入現場檢查和監管評價工作,要求相關銀保監分局結合實際,“一縣一策”制定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山區26縣發展政策措施等。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對支持山區26縣的金融服務產品和模式創新也提出了要求。具體如下:
其一,盤活農村產權,推廣“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融資模式”。《方案》明確進一步深化農村產權融資改革,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生物活體、宅基地使用權等農村產權的抵押融資,盤活農民資產。同時提出,要在山區26縣推廣“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融資模式”,進一步盤活農戶家庭資產的金融價值。
據了解,“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融資模式”是在浙銀行機構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模式的創新探索。銀行多渠道采集農戶信息,建立農戶家庭資產負債表,對農戶家庭資產進行精細化計量、估值,并通過與村兩委合作開展授信公議,將農戶道德、人品等信息納入信用評價,精準評估農戶的還款能力,確定農戶信用貸款授信額度。農戶無需提供抵押、擔保就可以獲得30萬(部分地區50萬)以下的信用貸款。一般在銀行上門采集信息后第二天確定信貸額度,農戶就可以在手機APP在線辦理貸款,隨借隨還。
數據顯示,前期臺州地區銀行機構在試點期間,通過該模式新增小額農戶信用貸款授信10.79萬戶、119.39億元,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戶均授信額度提升12.5萬元,17億元農戶擔保貸款轉為信用貸款。
其二,圍繞“山海協作”,探索異地業務合作模式。《方案》要求“飛出地”和“飛入地”銀保監部門要聯動當地政府部門,推動銀行保險機構、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建立山海協作戰略合作關系,探索異地業務合作;要求各銀行機構積極支持山海協作“飛地”內重大項目,優先滿足“產業飛地”先進制造業合理資金需求,探索金融支持“科創飛地”和“消薄飛地”的有效模式等。
其三,在山區26縣率先啟動巨災保險試點,并建立保險服務“三張清單”。在山區26縣推進發展各類特色農業保險和涉農保險,率先啟動“保基本、保重點、保特色”巨災保險試點,建立健全保險業臺風暴雨等災害應急協作機制,推廣責任保險“保險+服務”模式;要求有關保險公司針對山區26縣編制專門服務清單、專屬產品清單、專項產業對接清單,優化保險服務供給。
其四,推進政策性轉貸款模式。政策性轉貸款模式下,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法人銀行(轉貸行)合作,提供低成本批發性資金,轉貸行則按照“保本微利”原則,發揮零售模式優勢將資金專項用于支農支小,有助于拓寬中小法人銀行低成本資金來源,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方案》要求政策性銀行單列山區26縣政策性轉貸款規模,在授信額度內確保轉貸行用款需求;要求山區26縣分支機構保持政策性資金優惠屬性,主動讓利于終端市場主體。
其五,加快政銀保擔合作創新。盡快實現山區26縣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合作全覆蓋。建立擔保“白名單”制度,爭取專項資金給予貼息和風險分擔,對名單內企業開辟融資綠色通道。加快融資擔保服務數字化轉型,創新線上擔保貸款業務模式。開展“農業保險+”行動,探索農業保險與信貸、擔保等金融工具聯動,推進貸款保證保險、履約保證保險、農險保單質押等業務創新。
其六,推進山區26縣金融服務數字化改革。例如,《方案》明確要浙江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按區域設立金融服務專區,優化山區26縣金融服務功能,推動涉企涉農信息共享,推進“三資”管理信息系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全覆蓋等。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89962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