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1-27 15:05:25
每經記者 梁梟 每經編輯 周宇翔
11月27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以“解碼雙循環 謀局十四五”作為主題,呼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醫藥健康創新資本論壇上,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首席科學家徐增軍以“疫情下看中國醫藥健康的創新力”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徐增軍認為,現在小型公司真正缺乏的是研發的能力,創新藥研發不能只有“研”,把一個規則做出來,然后把所有的事情交給CRO,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式。另外,現在“研”和“發”在人才上、能力上,早期的“研”大大地大于“發”。“我們現在意識到了‘發’非常重要,但是我們沒有足夠的人才,我們沒有時間培養這樣的人才,這是長期需要提高的事情。怎樣引進國外的人才,有非常好的‘發’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說道。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以下為徐增軍演講全文:
感謝!非常高興在疫情之后一起來討論、思考一些問題!
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變化了這么多,而且我們進步了這么多,每一個人,起碼是在我接觸到的藥企,包括投資人都感受到了變化。就像剛才主持人講的,有很多的事情,任何的發展會帶來一些不平衡的東西,我們叫做痛點,這也是主辦方希望我講的,痛點會很多,在任何的發展階段有各種各樣的痛點,大家一起吐槽可能兩天都講不完,我想借這個機會講一下從我的思考來講,在哪些地方需要往前走繼續努力的東西。
在2017年的時候,國家大環境的改革開放,藥品審批改革開放整個環境,我就加入了這個過程。
包括制度改革,這個變化讓我們每一個申請人是獲利的,我們感謝當時領導做的這么大的(讓人)獲利的變化。現在進入了全民醫藥創新時代,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新藥是不是適合全新創新的模式。
我講這個地方應該是現在比較適合,創新藥的價值具體在什么地方,我們所有人都在講,創新藥的價值在這里,其實應該是一種新的方式。
新的治療方式,不應該是復制之前的東西,一種新的創新模式,并不僅僅是新的東西。作為藥來講最重要的是滿足臨床的需求,一個新的東西不管它有多新,不管它有多好,他沒有給病人帶來意義就不應該叫做真正意義的創新藥,創新藥不一定是一個新的詞,我相信一個新的方面會給病人帶來很大的創新。這是最重要的創新。比如說有些藥發生了創新,對病人的作用是非常大。但是對于新藥,應該有一個差異化,現實世界中對創新藥來講,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創新藥存在,就是因為現實世界中并不是如此的。
技術上講只有兩類,一種是新藥,一種是仿制藥,一個是新藥辦公室,一個是仿制藥辦公室。我(從國外)回來之后遇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很多企業的高層問我一個問題,我們的仿制藥做得比其他人更好,我們的仿制藥甚至做得比原研更好,包括一些科學家,包括一些做仿制藥的科學家,我們怎么能夠用中國智慧把仿制藥做得比原研更好。
仿制藥必須是與原研等效、可替代的,當你有新變化,并沒有帶來巨大的利益,帶來了一點的利益或者帶來了一點的改變,它就變成了一個新藥,所以在這個現實世界中有很多的藥物,有一些改變就歸到了創新藥,還有一些藥上市了,由于它的IP,前兩年還有國外的企業,中國沒有。咱們國家之前在注冊管理辦法的時候曾經加進去過,但是我們沒有法律的邊界,現在還是相對模糊,但是在美國如果一個新藥,由于這些東西,如果要做一個同類的分子,雖然不一定更好,它還是一個新藥。另外,非常重要的是Me-too,Me-too有非常重要的存在的意義。Lipitor非常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市場競爭,我們認為有意義把這個藥帶到市場,因為病人對任何的藥,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適合,這是Me-too的意義。由于我們所看到Me-too的意義me-better,給創始人、投資人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想象空間,非常重要的是我們非常繁榮的意義。但是Me-better不是隨便講的,better必然是臨床意義上的better。
其實我是想簡單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我們現在的研發來講,Me-too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還會占很大的比重,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做了很多的Me-too,在這段時間Me-too會有很多的積累,我們中國的投資人對創新的理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創新藥的理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曾經和一個投資人在討論,怎么樣給一個藥、一個構思、一家公司一個好的估值,他說最重要的是有可疑的東西,當他如果是一個熱點,我知道這很好,特別是在國外有過交易,如果被大公司買了,這個估值自然就上去了,這也代表了現在大多數人的想法,因為對其他的沒有評價標準。另外還在First,突破專利的基礎上還會存在非常大的時間,但是會更快,其他的在FDA還沒有上,但是如果在早期會有更大的價值。還有一個是早期的CRO研究憑證。一些藥物的分子,這些可能會艱難地轉型成研發公司,如果光做這個就拿不到錢了。現在創新有很多,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研發上的問題,當你開始做一個小型的時候,你是做合成的,你是做生物的,接下來要做評價和臨床實驗,這些小型的沒有足夠的人。同時我不能不講的,任何一個藥的成功不可能完全依靠CRO。高質量的研發案例逐漸增多,這個幾個企業,包括這些非常優秀的研發人才漸漸成熟,我們有了更多的例子,還有現在開始思考國際化。
從一開始講痛點,是因為我在8月份剛回來,我把我其中認為兩個最重要的放在了這個地方。第一個就是研發能力,就像現在小型的公司真正缺乏的是研發的能力,創新藥要研發,不能只知道“研”,就是把一個規則做出來,然后把所有的事情交給CRO,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式。另外就是現在研和發在人才上、能力上,早期的“研”大大地大于“發”,我們現在意識到了“發”非常重要,但是我們沒有足夠的人才,我們沒有時間培養這樣的人才,這是在長期的時間需要提高的過程,怎么樣引進國外的,有非常好的研發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另外一個用“壞”了的VIC的研發模式,在國外也在講,但是國內的想法和國內不一樣,我們認為我們有了錢找到了一個分子,不管是從什么地方,有可能是在一個分子,然后交給CRO去做,我想說的是VIC必須是全方位、全過程的research的過程,CRO不會給你,CRO會告訴你我有一個模式,一直需要的I不可能缺失,包括安全性評價,包括臨床轉化的時期,臨床一期臨床二期都會出現問題,怎么解決問題是真正能把一個藥做成功的。
另一個是監管機構,我們做了這么多,我們在程序上有這么大的一致性,但最重要的作為審評審批是一個科學的東西,而不是一個行政的東西,如果是行政的東西就簡單了,當我們把程序樹立起來之后,我們最重要的就會體現。
現在監管機構有一個大的挑戰,和FDA一對比,100頁加到了700頁,我在FDA十幾年的過程中從六千人到了現在兩萬人。整個來講可以做一個對比,FDA有一萬多人,和CDE幾乎是相似的工作,我們做過對比,在數量上幾乎是差不多的。申請人要熟悉監管,監管不僅僅是監管機構的事,你熟悉了監管就知道怎么和監管機構打交道,如果你要做一個package,現在還是把所有的CDE看看,你要給CDE和FDA,你的所有的數據如何支持你的臨床實驗的申請,我看過好多人的package,你看我的package有3000頁,他們沒有時間看這些東西,你只有把package準備好,告訴他們你到底要做什么。持續的溝通非常重要,最小需要持續的溝通,要連續地得到FDA的信息,雖然我們經常溝通,但是申請的人沒有責任一定要聽我們的。你所做的是基于你自己的思考做好研發,做好自己的工作,從你自己的角度來講怎么用你的來支持你。
指導原則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是國際化的重要基礎,現在正在安全地實施,我們國家也想做很多的事情,我們可以提方案,我們是一起努力的事情,美國、歐盟、日本他們是六方,他們的監管機構和他的工業界一起加入了,作為監管機構來講責任很大,所有的指導原則都是從國家來的,要想提一個自己的方案,體現大國的責任。其實不是靠CDE,是靠我們的研究者和申請人和我們的企業。只有我們有了新的藥,只有我們有和其他人不同的藥,我們才有可能有新的監管的方法,我們才有監管的經驗。另外我們正在全面實施,科學的進步要有重要的思考。我不認為ICH的人是頂尖的科學家,就是一些人碰在一起把經驗放在一起,它也非常的官僚,我們要和科學的進步做到同步的理解,這也是國際化重要的部分。很多時候我們的申請人會講,我去美國這個實驗不需要做了,到了CDE這個實驗還需要做,為什么?我們企業需要做到科學的思考,這是我們監管機構的問題,監管機構不僅是程序上的改變。
到了國際化是這樣,一個是重要的總體的研發水平,提高國際化的意義,最終服務中國人的便利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為我們的集采,因為我們的“靈魂砍價”,我想說我自己的理解,其他人可能不一樣,藥物的研發是一個產業,應該有一個適當的定價的系統,有一個價格系統,不是越便宜、最便宜就更好。
美國在所有的國家里幾乎看起來像一條直線,投入的研發越多,這是正確的。英國是向上,比美國做得還要好。我們國家做的價格,在鼓勵創新方面我們行使我們的政策,這個方面也可以看出來創新藥研發,我們的GDP在美國的下面,我們的創新差得很多,需要我們一起努力。這個看起來幾乎也是一樣的。之前的創新藥全球化的征程是基于國際化,我們是基于我們自己,走出去再走回來。
這個是大家所在的企業,Great achievement,但是不應該把藥賣給國外,從國外然后再回到中國,有很(高)的價格,我相信中國創新藥研發的全球化來講,我的想法應該是基于中國的一種全球化的研發,全球化的第一步就是美國。當我們要做國際化的戰略布局,我們想做國際化想設計成中國的實驗,中國的部分和美國的部分有最好的結合,我們需要國際化的標準。我們需要每一個企業努力。我們可以利用我們在美國的數據,可以減少在CDE,可以用我們的一套數據申請美國和中國,不像之前的中美雙報,但是像真正的全球的研發。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總結,我們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研”和“發”的能力,包括能和監管打交道的能力,同時做好功課迎接我們的國際化,這就是評價。我希望是在做藥的任何一個階段都要做這個,你的獲益和風險的平衡點在什么地方?值不值得做這個藥?當我們把研發,包括創新藥放在一個科學的角度老思考,我們的國際化就會走得容易了。
謝謝大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