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30 01:25:13
每經記者|董興生 每經編輯|楊歡
10月28~29日,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舉行。本屆論壇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
據了解,論壇以“從文化空間到城市認同”為主題,包含世界城市書店沙龍、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時尚創意設計與城市空間沙龍、歐中文旅創新發展(成都)峰會等多項精彩活動,吸引了數百位國內外知名文化大咖、業界領袖,共同探討文化與城市認同、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等重要議題。
在10月29日舉行的主論壇上,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學術顧問委員會主席趙少華從中國城市化進程出發,就“藝術城市”的理念與實踐展開了深入探討。趙少華認為,踐行藝術城市理念,將為城市化進程中擺脫“大城市病”提供新方向,并就如何實踐這一理念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藝術城市”理念有助于擺脫“大城市病”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文化是城市文明的標志。”趙少華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展開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足可媲美世界城市發展史上任何一次重要的轉折。
在趙少華看來,城市化進程不僅涉及生產要素由鄉村向城市轉移,而且還包含著城市規模體系的變動。城市化在優化資源利用,釋放發展動能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了億萬人的生活。
不過,在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資源飽和、同質競爭、簡單復制等大城市病問題。城市化發展到今天,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尋求新的突破。
“藝術城市”概念和理論的提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為擺脫“大城市病”困擾,實現現代城市科學、健康、優質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隨著超大規模城市的產生和城鄉融合發展速度的加快,現代城市正在依托公共政策和市民愿望被不斷壯大和重塑。“在這一過程中,極富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藝術,如果能夠積極參與到城市的發展和革新中,必將成為非常活躍的推動因素。”趙少華說。
“藝術城市”的理念,已被國內外眾多城市實踐。“英國倫敦的南岸藝術中心和巴比肯藝術中心、紐約的林肯藝術中心、華盛頓的肯尼迪藝術中心、巴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等綜合性復合式的藝術中心,滿足了人們多元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在中國,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M50藝術區和成都的藍頂藝術區等,也都逐漸發揮出聚集效應,成為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觀。這些文化藝術街區,將藝術元素與商業功能相融合,推動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商業、藝術與產業的結合。
突出文化特色 提升城市辨識度和競爭力
趙少華認為,“藝術城市”的核心在于,以公共藝術為主體,將多種藝術形式構成的綜合性環境藝術,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藝術語言展示給市民,形成獨特的心理感受。同時,還可以滿足人們欣賞、游憩、娛樂、消費、教育等多樣化需求。
“‘藝術城市’正受到來自社會各界,包括政府管理者、企業投資者、社會民眾等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與認可。”趙少華說。
那么,如何具體實踐“藝術城市”,做好城市建設和管理?趙少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必須堅持城市建設的核心是人這一原則。”趙少華說。多年前,趙少華曾與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有過多次探討和交流,劉太格認為城市建設是一個生態系統,每座建筑要與當地自然環境、周圍建筑有自然而默契的結合,趙少華也深以為然。
在趙少華看來,城市既是有機體,也是生命體。不論是否冠以“藝術”之名,“為誰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永遠是第一問題。突出文化藝術特質的城市,更應為人們提供豐富多元的人文體驗和精神文化感受,通過人文藝術之美推動形成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另一方面,城市建設和管理中還要突出文化特色,才能提升城市辨識度和競爭力。
“當前城市形態建設的趨同現象,已經給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帶來了很大困擾,在處理全球化與多元化、民族性和世界性以及傳承和創新等問題上,藝術城市建設或將發揮積極的作用。”趙少華說。
對于中國的許多城市來講,怎么樣把各地傳統的文脈和城市規劃有機相融,“把大自然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和我們生活的家園、空間更好地相融”,從而通過城市建設、城市面貌彰顯中國特色和時代風貌,已經成為重要課題。
成都不僅是中國的 也是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
在趙少華看來,藝術城市建設將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經濟將成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萬多億元,比上年增長7.0%。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分別增長8.4%和11.8%,分別比東部地區快2.3和5.7個百分點。
“未來,隨著居民收入持續增加,消費升級的溢出效應正向文化藝術領域滲透。藝術城市建設可以提供不斷更新迭代的優質產品和服務,有效承接居民的文化消費。”趙少華說。
作為西部經濟中心的成都,同樣也是一座文化之城、藝術之城。趙少華表示,厚積千年文脈傳承與燦爛巴蜀文化的四川成都,擁有4500年的城市文明史和2300多年城建史,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
尤其是在此次應對疫情沖擊、恢復經濟的過程中,成都展現出極強的文化韌性,助力城市迅速恢復常態的同時,也激發出成都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屆論壇已是成都舉辦的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當前,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設“多點開花”,加快融合成勢。
一組數據足以證明。2019年,全市文創產業增加值達1459.8億元,同比增長24.5%;旅游總收入4663.5億元,同比增長25.6%;體育產業總產值730億元,同比增長15.5%;餐飲收入1123.9億元,同比增長24.9%;音樂產業產值481.2億元,同比增長21%;會展業總收入1332.6億元,同比增長22%。
“成都不僅已經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并且正向構建更加廣闊區域的經濟樞紐地位大步邁進。”趙少華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