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熱評

每經網首頁 > 每經熱評 > 正文

每經熱評|明確權責利 讓個人信息主動權回歸用戶

每日經濟新聞 2020-10-22 21:47:35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后,10月21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正式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未來成為正式法律后,《個人信息保護法》將確立起“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諸如“不提供信息無法獲取服務”“撤回個人信息授權難”“個性化推送造成信息繭房”“大數據殺熟”等互聯網行業潛規則,將成為法律打擊的對象。個人將擁有和強勢企業平等對話的權利,用戶將真正掌握自身信息的主動權。由此,這部法律也被視為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又一個里程碑。

“未來的核心資源是數據,而不是石油。”一位互聯網企業家一語道出數據的關鍵價值。數據即信息,無論是PC時代還是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從姓名、性別、年齡等基本個人信息,到衣食住行這些基本需求,再到理財、教育等發展需求,只要能被設備搜集到的個人信息,都以數據化的形式存儲于網絡世界,每個網民都有一個乃至多個虛擬個體,而個人信息則是構成這些個體的“細胞”。對企業而言,誰掌握了越多的個人信息,誰就能更為充分地獲取個人的需求,這種需求既包括個人的消費意愿,也包括個人的支付能力,掌握了用戶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利潤。

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個人信息出自用戶,但用戶對于自身信息的掌控力度卻最弱。網頁瀏覽數據對個人而言毫無價值,但卻能立即變成互聯網廣告呈現在用戶面前;互聯網產品的用戶協議復雜且晦澀,用戶在便利與隱私之間往往只能選擇前者;信息的復制已是零成本,用戶交付出去的信息,如何保管,是否被轉賣,用戶全不知情,只有等到騷擾電話襲來方知“信息泄露”,但維權又無從著手。當個人信息被不加限制地搜集、被濫用、被人泄露,當電信詐騙屢屢得手,陌生人之間原本可以存在的互信被猜忌和防備所取代,傳播信息效率最高的互聯網由此被割開一道道鴻溝,無論是對建設誠信社會,還是對建成一個更普惠、更高效的互聯網,這些鴻溝都是難以承受之重。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驅動經濟增長、提升企業經營成果、改善個人服務不可或缺的要素,個人信息的搜集、使用、存儲甚至轉讓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經濟活動。但和其他所有生產要素一樣,信息要素要創造更高的產出,首個問題就是要明確個人信息的所有權,產權清晰才能得到保護,《個人信息保護法》中“個人同意”“有權撤回”“重大變更須重新取得同意”等規定,事實上明確了個人信息屬個人所有,合法取得個人信息并對之嚴格保護的企業,其獲得的經濟利益也將受到法律保護,而那些拼誰底線更低的“劣幣”,終將被清除出市場。

相比4G,已經啟幕的5G在各行業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遠程醫療、無人駕駛、智慧家居等新興行業,一定會產生更高數量級的個人信息,而這些數據的行業應用價值也將超過如今的電商、O2O等領域。未來,企業對于個人信息的爭奪將更加激烈,有了《個人信息保護法》,無論執法還是司法,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明確了自身的權、責、利,都將在既有的規則內行事。我們可以期待,更嚴格的個人信息保護,不但不會阻礙創新,反而會讓創新更快、更健康,也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個人信息 保護法 人大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