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騰訊1.5億重獎科學家!90后女生獲獎,28歲就是北大博導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29 07:35:20

 每經編輯|孫志成    

9月25日,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科學探索獎”于2018年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獎項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評選產生50位獲獎人。

d918a939.png

50位獲獎人平均年齡不到40歲

據中科院之聲,“科學探索獎”聚焦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等9個領域,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45周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該獎項每年遴選50位獲獎者,每人在未來5年獲得每年60萬元(稅后)、累計300萬元的現金資助,并可對獎金做自由支配。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50名獲獎人中的48人擁有教授或同級職稱,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科學探索獎”的評審“英雄不問出處”,50名獲獎人中既有國家級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其他知名獎項。

  

8bf3d573.png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

“科學探索獎”特別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女性和年紀輕者勝出。最終50位獲獎人的平均年齡不到40歲,其中女性5位,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的獲獎者僅30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科學探索獎”首次對港澳地區放開申請,港澳地區共有59人申報,最終3人獲獎,他們分別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

據介紹,2020年科學探索獎總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學家的申報材料,經過初篩、初審、復審、終審四輪評審,產生最終獲獎名單,申報人與獲獎人比例約為25:1。在今年的獎項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和100多位發達國家的院士參與

d918a939.png

最年輕獲獎者年僅30歲

 

值得注意的是,本屆“科學探索獎”最年輕的獲獎者是來自北京大學微納電子學系的博士生導師黃芊芊,僅30歲。

據北大信息科技技術學院官網顯示,黃芊芊17歲考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微電子學系,26歲獲得北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8歲成為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2020年獲得求是科技基金會“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

2c6dde46.jpeg(黃芊芊)圖片來源:北大信息科技技術學院官網

公開資料顯示,黃芊芊團隊研制出的新機理超低功耗器件打破了國際上硅基隧穿器件的亞閾擺幅紀錄,器件綜合性能為國際報道中同類器件最高,相關成果被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指南(ITRS)及國際器件與系統路線指南(IRDS)引用,并與中芯國際合作研制了世界上首個基于現行標準CMOS工藝平臺的互補隧穿器件集成技術。

據北大學者主頁顯示,截至2019年8月,黃芊芊已發表/合作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身份在微電子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EDM與VLSI上發表論文9篇(含一作6篇)。已申請/合作申請專利70余項,已獲國際授權專利10余項、國內授權專利40余項,部分成果轉移到中芯國際。2020年獲求是科技基金會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2019年獲IEEE Electron Devices Society Early Career Award,2018年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017年入選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2019年,黃芊芊與1958年北大歷史系新生、“敦煌女兒”樊錦詩,1959年北大生物系新生、北大原校長許智宏院士,1983年北大西語系新生、被譽為“中法文化的擺渡人”的董強教授等7位不同時代的“北大新生”之一,在錄取通知書上親手寫下書信,為新生表達祝福,講述他們的“北大情緣”。

d918a939.png

我國優秀青年學者層出不窮

說到教授,人們印象中或許多是氣質儒雅的中年人或白發蒼蒼的老者。其實這種印象已經out了!近年來,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中,年輕的教授、博導層出不窮。

據媒體報道,2010年,還在中南大學讀本科的劉路因破解國際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而震驚國際數理邏輯界;2012年3月,他被中南大學破格聘為教授級研究員,時年22歲,媒體稱其為“中國最年輕的教授”,“別人當教授要20年,而他從本科生直接晉級,只花了一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宮勇吉,1989年出生于山東,自小就是“別人家孩子”,高三時被保送到了北大,后出國留學獲博士學位。在材料與新能源方面有卓越的成就,28歲時就當了教授。

b2a9ecd6.png

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顧實,出生于1990年9月,2011年獲得清華大學理學學士學位,2016年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應用數學與計算科學博士學位,并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薩特思韋特神經影像實驗室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復雜系統小組進行博士后研究。

1990年生于重慶的劉明偵教授現為電子科技大學的博導,并任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

56f3377f.png

劉明偵18歲時留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留學,攻讀電氣工程專業,畢業時取得了一等學士學位。之后到英國劍橋大學讀碩士,牛津大學讀博,2015年順利取得博士學位。

劉明偵教授還曾獲得獲得由牛津大學Wolfson學院頒發的學院特別獎、歐洲材料研究協會頒發的會議特別獎、全英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金獎、布里斯托大學授予的“桑德爾獎 (Sander Prize)”、英國工程技術協會頒發的“工程技術獎(IET Prize)”等。

去年,南方醫科大學引進了一名1991年出生的博導,據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官網,這名年輕的博導名叫李琳,于2019年7月起任該學院教授,并擔任博士生導師。

de6b7ebf.png

據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官網,李琳主要從事單細胞表觀基因組學研究,2014年獲電子科技大學學士學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作為李琳的引進單位,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官網顯示其人才類別為“優秀學術骨干”。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科院之聲、南方都市報、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