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8 17:38:39
每經編輯|畢陸名
近幾個月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復蘇和美元持續走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走強。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9月1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7591,較前一交易日上漲84個基點。受良好的經濟數據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的推動,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期持續走強,目前已經處在16個月的高位。
拉長時間來看,5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7.1316,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人民幣匯率已經暴漲3700多個基點。離岸、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更是“漲聲一片”。

對于老百姓來說,人民幣升值有何影響呢?可以簡單來算一筆賬:5月29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7.1316,9月18日為6.7591。從7.1316到6.7591,如果換匯10萬美元,當時需要71.316萬元,現在則只需67.591萬元,可以省下3.725萬元。
據央視財經18日報道,人民幣走強可以說是近期外匯市場上最受矚目的一個趨勢,周三,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經升至了16個月新高,除了美元走弱這個相對條件的變化之外,其基本面方面的支撐:一方面來自于中國相對強勁的經濟復蘇。近期公布的零售和工業產出等多項主要經濟數據利好,都進一步鞏固了投資信心。

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國際收支情況的持續改善。首先,受疫情因素影響,海外旅游、留學、就醫等多項支出減少,這幫助中國國際收支差額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持續擴大。而中國良好的經濟復蘇勢頭和持續擴大金融開放,也在吸引資金加大對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力度。其次,國際化進展的推動也在持續不斷地向人民幣注入動能,9月24日,屆時,中國政府債券被納入富時羅素全球政府債券指數WGBI,被市場分析人士基本都視作是大概率事件。這將可能帶來顯著的資金流入,進一步托升人民幣資產。
對此,美銀證券亞洲利率和外匯策略聯席主管克勞迪奧•皮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9月24日左右,富時羅素會對投資者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給出指引,這可能會為中國納入其全球政府債券指數鋪平道路,可能會帶來1400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人民幣走強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美元在持續強勁多年之后,已經進入了一個所謂的“結構性疲軟期”。高盛認為,支撐美元上漲的因素已經消失,該行已經將未來12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預期從6.7調整為6.5,也就是1美元兌換6.5元人民幣。

美國高盛亞洲宏觀研究聯席主管和首席亞太股票策略師慕天輝:以前美元保持強勢,首先是因為美國經濟比其它地區增長要好,其次是美元資產的回報更高,所以人們喜歡持有美元,但現在這兩方面都出現了反轉,我們認為明年歐洲經濟增長會超過美國,而持有美元的升值回報也與其它(貨幣)無異。

目前,人民幣的持續升值已經成為較為廣泛的市場預期,也提醒從事進出口貿易等相關領域的企業和個人做好相關風險管控。
對于老百姓來說,人民幣升值意味著手里的錢更值錢了,如果你出國旅游、留學、購物會更劃算。因為同樣的錢,換到的美元多了,可以買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據中新網18日消息,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對于居民來說,人民幣升值有利于出國旅游、海外購物、留學,降低海外消費成本,增加消費者的福利。同時,國際投資者看好中國資本市場,國際資金出現持續凈流入,也有助于境內居民持有人民幣資產,保持資產持續穩定的收益。
對于企業來說,人民幣對美元走強是利好進口企業,對于出口企業會帶來一定的壓力。溫彬分析稱,從進口企業來看,因為人民幣升值,特別不僅是對美元走強,還有對一攬子貨幣走強,所以會降低采購成本,增加盈利。
不過,對于出口企業帶來較大不利影響,受到疫情沖擊影響,外部需求放緩,疊加人民幣升值,導致出口產品成本提高,進而影響出口企業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會存在匯率風險,可能導致匯兌損失。所以,出口企業要采取措施防范和規避匯率風險。
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采取措施來降低匯兌損失。例如,上市公司宏柏新材近日發布公告稱,公司營業收入中外銷占比較大,擬開展不超5000萬美元遠期結售匯業務,以減少未來美元、歐元兌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
中信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則表示,人民幣匯率的走強或仍將延續,但考慮到后續可能存在的風險,包括全球避險情緒、中美關系以及不對稱的資本管制,人民幣匯率或呈現為斜率放緩的升值走勢,短期人民幣匯率區間或為6.7~6.8。匯率的持續升值或對中國出口和制造業帶來一定的沖擊。
“要從政策上加大對出口型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大財政、金融、出口退稅等方面的支持。”溫彬建議。溫彬指出,人民幣匯率是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反映,短期來看,因為中國經濟持續回升,國際投資者看好資本市場,外資持續流入,這些因素預計會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升值。而匯率穩定有助于經濟和金融穩定,兩者相輔相成。要穩步有序擴大金融市場開放,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會保持在均衡合理的水平。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財經、中新網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