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09 23:38:26
2025年前9個月,中國汽車出口格局變化,墨西哥成第一大目的國,俄羅斯滑落至第三。此前俄羅斯曾是“第一出口國”,如今政策變動、經濟衰退等致出口下滑。報廢稅暴漲、關稅系數調整等增加成本,抑制需求。專家建議中國車企深化本地化生產、加強研發、搭建售后體系等。中國車企已經意識到,中國汽車出口需打“持久戰”,建立新形象,向一流品牌邁進。
每經記者|黃辛旭 每經編輯|裴健如

“現在倒好,一批10臺國產新能源SUV的訂單,現在只交付了1臺。剩下的車型,客戶害怕繳高額報廢稅,隨時可能會放棄。”眼下,談及對俄羅斯市場的出口業務,易威新能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創始人王翔雨有些“焦慮”。
作為俄羅斯汽車出口賽道的開拓者,王翔雨和天津盛泰仁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雷,都見證了中國汽車涌入俄羅斯市場的“狂歡”,也親歷了這場熱潮變得理性。如今,他們手機里的俄羅斯客戶群不再討論“什么時候能提車”,反而滿是“報廢稅會不會再漲”“西方車企什么時候回來”的疑問。
數據進一步為他們的感受提供了佐證。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汽車出口571萬輛,同比增長21%。其中,墨西哥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第一大目的國,阿聯酋次之,俄羅斯則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第三目的國。這一變化,反映出中國汽車出口目的地的格局正悄然生變。在過去兩年,俄羅斯一直是中國汽車第一大出口目的國。
進口稅、報廢稅、汽車的售后和維修難題等因素,都影響著中國汽車對俄羅斯市場的出口業務。“俄羅斯的相關政策也是在變動中的。現在,我們想先保證活下去,不能下‘牌桌’。”在王翔雨眼中,專注海外出口的汽車經銷商“一旦下了‘牌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數據反轉:俄羅斯從 “第一出口國” 跌落,TOP1寶座讓給墨西哥
王翔雨的電腦里,存放著“中國汽車出口國別指南”“俄羅斯汽車市場狀態與行情預測”等相關資料,里面是中國汽車對主要市場的出口數據。這些參考資料都指向一個現狀:對俄羅斯汽車出口已經不是中國汽車出口增長的關鍵引擎。
乘聯分會數據顯示,2025年前9個月,中國汽車對俄羅斯出口35.77萬輛,同比下滑58%。這一數字背后,是中國汽車出口格局的徹底改寫。
就在兩年前,俄羅斯還是中國汽車出口的“第一目的地”。而2025年前9個月,我國對墨西哥的汽車出口以41.07萬輛的出口量登頂,阿聯酋以36.78萬輛緊隨其后,俄羅斯失去榜首位置,滑落至第三位。
“以前出口一輛新能源車到俄羅斯,凈利潤大幾萬很平常。”劉雷頗為感慨,而現在他身邊的一些同行開始暫停俄羅斯業務,他所在的公司同樣在減少對俄羅斯的汽車出口業務。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在中國生產的合資汽車和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在俄羅斯市場較受歡迎。“燃油車還是俄羅斯市場的主流需求,但有一些愿意嘗鮮的消費者會考慮新能源車,他們會把新能源車當成一個‘大玩具’。”王翔雨透露,此前中國的智能電動車在俄羅斯市場頗受青睞。
汽車行業分析機構AUTOSTAT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自2019年至2025年1月1日,俄羅斯共簽訂了4302份汽車經銷商合同,其中有62%為中國汽車品牌合同。

圖片來源:AUTOSTAT
更有甚者,曾有報道稱,“中國汽車出口俄羅斯市場,一輛車一轉手就賺10萬元”。但眼下,俄羅斯市場風向變了。
在王翔雨看來,如今對俄羅斯市場的汽車出口已經進入“持久戰”階段,毛利在不斷下降。
“現在行業已經進入低利潤、高度競爭階段。”據劉雷透露,其公司的俄羅斯汽車出口業務也受到了沖擊。
政策 “枷鎖”:報廢稅暴漲85%,車企遭遇“稅費暴擊”
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官網的一則公告,讓不少中國汽車出口商都受到了沖擊。
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進口汽車的報廢稅率提高了70%~85%。尤其在二手車領域,發動機排量2~3升、車齡超過3年的汽車的報廢稅從130萬盧布(約合人民幣11.4萬元)飆升至237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0.8萬元),漲幅近83%。
雪上加霜的是,2025年1月1日起,俄羅斯又將進口汽車關稅系數調整為20%~38%,中國汽車清關費用最高增加30000盧布(約合人民幣2637元)。

圖片來源:哈爾濱海關網站
“俄羅斯經濟結構性衰退,其戰時經濟依賴軍工投入,通脹率達10%,盧布匯率波動加劇,購買力持續萎縮;俄羅斯基準利率長期維持21%,汽車貸款年化利率飆升至30%,購車成本攀升抑制需求等,都是中國汽車對俄羅斯市場出口下滑的原因。”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稱。
根據中汽數研近日公布的9月俄羅斯汽車品牌銷量榜單,在前十陣營中,中國自主品牌仍占據六席,但集體銷量下滑。
具體來看,9月,俄羅斯市場的銷冠仍是本土品牌拉達;第二名為中國品牌哈弗,當月銷量約1.7萬輛,同比下滑15.5%;第三名吉利,9月銷量為9741輛,同比下滑39.3%;奇瑞與長安分列第五、六名,兩家品牌在俄羅斯的銷量均有50%左右的跌幅。
中國汽車品牌已經注意到這一風險。據媒體報道,2025年一季度,俄羅斯關閉的274家汽車展廳中,約213家為中國汽車展廳,占比達到78%。
頭部車企也在收縮戰線。奇瑞汽車在其招股書中明確披露:“2025年,我們開始縮減俄羅斯的營運規模,并訂立協議以出售部分當地資產及經銷渠道。”要知道,奇瑞汽車近兩年是俄羅斯市場最暢銷的中國品牌之一,旗下EXEED品牌還一度成為高端市場黑馬。
“自從報廢稅提高后,我們就暫停了俄羅斯業務。”一位汽車出口商坦言。

2021年以來中國對俄羅斯汽車月度出口量走勢(圖片來源:崔東樹公眾號)
劉雷則向記者分析了另外一個原因。“現在很多俄羅斯客戶對豐田、寶馬等品牌重返俄羅斯市場是非常有期待的,他們會有觀望的態度,這對當地的銷售產生了一些影響。”劉雷認為,盡管短時間內外資品牌在俄羅斯恢復生產并不容易,但俄羅斯消費者還是愿意“持幣待購”。
回歸到中國汽車品牌本身,在過去兩年時間里,中國汽車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售后服務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早期,俄羅斯市場消費者沒有接觸過中國的智能電動車,他們十分新奇。但是他們購買以后,會發現售后還跟不上。比如,出口的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出現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維修,那么對品牌和口碑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應該逐漸搭建起售后服務體系。”劉雷認為,雙方應該更多地交流,讓俄羅斯消費者更多地認識和了解中國汽車。

俄羅斯汽車協會代表團來訪交流(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破局之路:從“賺快錢”到“扎下根”,本地化成關鍵
“前兩年高利潤驅使下,數千家中國車商‘一窩蜂’扎進出海這門生意。可真做起來才發現,利潤遠沒預期高。風口一變,不少車商撤退了,也有企業會轉型,做汽車配套業務,甚至徹底脫離汽車行業。”在王翔雨看來,對中國汽車出口而言,投機賺快錢的想法不可取。
“今年,中國車企在俄羅斯更多是‘去庫存’和回歸充分競爭。”崔東樹認為,前兩年中國汽車對俄出口的高增長,更多是“外資撤出后的填補式增長”,缺乏長期競爭力。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同樣透露,自己最近在海外市場走訪時,既看到了中國汽車數量的增長,也感受到了潛在的危機。“中國汽車的出海浪潮正面臨‘水土不服’的考驗:有的品牌在安全質量上‘栽跟頭’,有的品牌因本地化配套不足引發當地政府和用戶抱怨。”尹同躍說。

圖片來源:AUTOSTAT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汽車廠商在俄羅斯市場做出了大膽的決定:扎根進去,到當地建廠。
這意味著,原本的“一錘子買賣”不復存在,中國汽車在俄羅斯將深耕長期價值。王翔雨所在的企業正是這一轉型的縮影——他們正全力構建一個集車源整合、跨境物流與數字服務于一體的全價值鏈平臺。據他透露,對俄汽車出口在很久以前是“一錘子買賣”,現在企業要做長期生意,公司會想辦法為俄羅斯客戶汽車零部件、耗材等,提供“售后保障服務”。
事實上,長城汽車已經在俄羅斯市場率先試水。在俄羅斯圖拉州的長城汽車工廠,生產線仍在有條不紊地運轉。與其他車企不同,這家2019年投產的工廠,采用KD組裝模式(全散件組裝),本地化率已達到65%以上,不僅規避了高額進口稅,還能享受俄羅斯的本土產業補貼。此外,奇瑞也正在俄羅斯市場搭建其渠道網絡和門店。
崔東樹建議,中國車企要想在俄羅斯市場立足,必須做好幾件事:一是深化本地化生產,將核心部件本地化率提升至60%以上;二是加強極寒環境下的產品研發,比如優化電池低溫性能;三是搭建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提升服務覆蓋率至90%以上;四是中國企業要做好品牌價值重塑與精準營銷,針對俄羅斯消費者“低價低質”的刻板認知,通過技術背書與場景化營銷建立高端形象,同時開發歐亞跨境電商平臺,提供“線上選配+線下提車”服務,利用人民幣結算體系降低匯率波動影響。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的觀點,或許代表了行業的共識:“中國汽車的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規模和速度,而是要建立‘安全、可靠、高端’的新形象。現階段不應只追求銷量,更要向全球質量標桿、管理經營標桿和一流品牌邁進。”
“汽車出口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場‘持久戰’。”王翔雨說,“經常有人問我們,錯過了‘春天’布局,‘秋天’進場是否還合適?其實,如果打算深耕這個領域,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他進一步補充稱:“中國汽車出口仍需時間沉淀,可能需要三到五年培育期。不過,我們有十足的信心。”
策劃|叢剛 范文清
統籌|易啟江
記者|黃辛旭
編輯|裴健如
視覺|鄒利
排版|裴健如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