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全球芯片業巨震!孫正義將ARM賣給美國公司,400億美元創歷史紀錄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4 17:17:02

 每經編輯|程鵬    

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而歷史也總是用來不斷打破的。

北京時間今日早間(美國當地時間 9 月 13 日),英偉達與軟銀發表聯合聲明,同意英偉達以400億美元(約合273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軟銀旗下的芯片設計公司ARM,交易將以英偉達股票加現金的方式完成。這將是半導體行業一次世紀大交易。2016年以320億美元買入ARM的軟銀,因此大賺80億美元!

截止發稿,英偉達盤前漲近7%

088e5724.png

圖片來源:英偉達官網

目前,軟銀集團、愿景基金和英偉達已就該交易簽訂最終協議。根據英偉達、軟銀和ARM董事會批準的交易條款,400億美元對價中包括:英偉達將向軟銀支付總計215億美元的英偉達普通股和120億美元的現金,其中包括簽約時應支付的20億美元。同時,有50億美元將視ARM的表現,以現金或英偉達股票的方式支。預計交易完成后,愿景基金將持有英偉達6.7%-8.1%的股份。此外,英偉達還將為ARM員工提供至少15億美元的股權激勵。

f8b28a27.png

圖片來源:英偉達官網

軟銀表示,該交易仍需獲得英國、中國、歐盟和美國等國家監管部門的批準。交易約耗時18個月,預計將在2022年3月完成。

e4a8165a.png

圖片來源:英偉達官網

ab0876bd.png

圖片來源:英偉達官網

收購后ARM的獨立性引發擔憂

此項交易引發全球反壟斷監管機構和ARM芯片設計客戶的擔憂。ARM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架構(IP)供應商,全球芯片客戶超過500家,蘋果、高通、三星、華為等均是ARM的重要客戶。由于英偉達是一家總部位于美國的公司,業界人士擔心,交易完成之后,ARM業務的獨立性是否會受影響?

英偉達試圖通過聲明來打消來自客戶和監管方面對其能否保持中立性的擔憂。

英偉達在聲明中確認,ARM將繼續維持之前的商業模式,即繼續其開放許可授權的商業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ARM的合作伙伴還將同時受益于兩家公司的產品,包括英偉達的眾多創新產品。

同時,軟銀2016年收購ARM時的承諾也會繼續履行直到2021年9月。英偉達會保留ARM的品牌名稱,并擴張其英國總部,允許ARM繼續在英國進行知識產權注冊服務。

英偉達還表示,將擴大ARM在英國劍橋的研發力量,建立一個世界級的AI研究和教育中心,并建立一臺ARM/NVIDIA驅動的AI超級計算機,用于突破性研究。英偉達將延續ARM的開放授權模式和客戶中立性,并通過英偉達技術擴大ARM 的IP授權組合。英偉達CEO黃仁勛認為“雙方的結合將塑造出更強大的、以人工智能為驅動的未來。”

黃仁勛、孫正義各取所需

對于軟銀和英偉達來說,這是一筆雙贏的交易前者可以繼續回籠資金,擺脫去年業績上的巨額虧損;后者則將進一步鞏固自身在芯片行業的優勢地位,完善移動端的產品生態。

英偉達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芯片公司之一,專門生產用于計算機圖形、數據中心、汽車和人工智能的強大芯片(GPU巨頭)。截至周五,其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比芯片技術的長期領導者英特爾高出近1000億美元,英偉達也是今年科技股中表現最優秀的公司之一。

ARM公司創建于英國劍橋,作為全球芯片設計公司巨頭,ARM的市場覆蓋范圍高達95%,主要出售芯片設計技術的授權,也出售芯片與軟件通信的指令集。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IP技術授權廠商,蘋果、三星、高通、華為等設計廠商都是基于ARM架構。

4583ced0.png

圖片來源:同花順app

自軟銀成立1000億美元的愿景基金豪賭科技初創公司以來,其投資頻頻失敗,以至于產生了較為嚴重的財務問題。作為扭轉經營困境的一個舉措,軟銀集團正在對外大量變賣資產,諸如阿里巴巴、美國運營商T-mobile、日本電信等的更多股權。

2016年,孫正義斥資320億美元收購ARM,締造了當年最轟動的收購案。如今4年大賺80億美元。盡管彼時他曾表示,ARM將是軟銀集團的未來,同時他將所謂的物聯網描述為正在上演中的“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范式轉變”,可是今年4月,孫正義還是將ARM擺上了貨架。

其態度之所以發生巨大轉變,一方面是為了緩解財務壓力,另一方面也因為ARM并沒有像其所期望的那樣迎來強勢增長,反而銷售增長相對停滯。

719eaecc.png

可見ARM是孫正義近年來科技股投資中“最值錢家當”這一筆高達80億美元的回報,對于眼下陷入困境的軟銀來說,至關重要,這也足以讓孫正義舒緩一口氣。

另一方面,對于出生于中國臺灣的黃仁勛來說,這項交易無疑是一場重大勝利。

公開數據顯示,ARM以IP授權模式已在移動端CPU市場占據了95%的份額,總共有超過100家公司與ARM簽訂了技術使用許可協議,其出貨量從2013年的每年100億臺上漲到現在每年200億臺。

當交易達成后,英偉達勢必將受益于收購ARM產生的協同效應,其不僅能在絕大多數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芯片領域掌握絕對的話語權,而且還能通過ARM探索英特爾之外的數據中心生態系統,在部分PC和服務器領域建立一定的生態優勢。

事實上,在收購ARM之前,英偉達已經開啟收購狂潮。今年第二季度,英偉達先是完成了對以色列Mellanox Technologies的收購,隨后又以未公開的價格宣布收購開發網絡軟件公司Cumulus Networks。

與此同時,英偉達的股價也一路迭創新高,其最新市值高達3002.2億美元,不但遠超芯片巨頭英特爾,成為美國市值第一的芯片廠商,更是將GPU領域的老對手AMD遠遠甩在身后。

英國工黨和ARM聯合創始人提出反對

據路透社報道,英偉達對ARM的收購也受到英國政界的關注。英國反對黨工黨近日對這一交易表示反對,認為英偉達收購ARM公司不符合英國的公共利益,可能導致英國最具創新力之一的科技企業被海外資本掠奪,工作崗位流失海外以及ARM將會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法規的約束,也就意味著美國總統可以決定ARM出售給哪些美國以外的公司。

ARM公司在全球擁有6000名員工,其中有3000名員工在英國。目前全球數百萬種電子設備都使用ARM的芯片架構,無論是蘋果的iPhone、iPad,亞馬遜的Kindle,或是汽車制造商的汽車電子設備。

英國工黨表示,政府要積極推動產業政策的發展,就不應該忽視ARM被美國芯片巨頭“吞并”的潛在風險。“忽視這一交易的潛在后果是不對的。”其工黨領袖Ed Miliband說道,“這些風險包括對公司總部所在地和英國數千個工作崗位可能產生重大影響。”

4160c966.png

圖片來源:ITV News(英國工黨領袖Ed Miliband)

此外,ARM的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博士在接受英國BBC采訪也明確表達了反對英偉達收購ARM。

db2bf3e0.jpeg

圖片來源:網絡公開照片

他直言道:“允許英偉達收購ARM將是一場災難,因為這將損害ARM必須滿足眾多不同公司和供應商需求的中立性和能力。”“軟銀并非一家芯片公司,其保留了ARM的中立性,如果ARM成為英偉達的一部分,則大多數被許可方都是英偉達的競爭對手,因此當然會尋找ARM的替代產品。”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有關專業人士也對此表示反對:

b2346e48.png

市場研究機構The Linley Group的分析師Mike Demler就認為,“(此收購)可能會導致人心叛離,越來越多ARM的客戶可能會轉投RISV-V陣營”;

另一家市場研究機構Tirias Research的首席分析師Kevin Krewell則直指,“這(此收購)會是黃仁勛擔任英偉達首席執行官以來最魯莽的行動”;

《EE Times》前全球總編輯Bolaji Ojo也在他的專欄中表示,英偉達收購ARM計劃實在欠缺考慮,忽略了伴隨著收購而來的一系列后果。

f3573aa1.png

分析師:或對國產芯片造成不利影響

英偉達收購ARM,會給國產芯片帶來什么影響?

東吳證券計算機團隊表示,英偉達收購ARM會導致美國對中國芯片行業限制能力提升。此前國內海思、飛騰等均獲得ARM的V8指令集永久授權,并在此基礎上自行設計CPU。如果英偉達成功收購ARM,ARM可能會受到美國禁令的影響,國內廠商能否繼續獲得升級版的指令集授權存在較大變數。

ARM從英國公司變成日本公司,還可以保持其中立性,但現在若變成了美國公司,ARM將會受到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法規的約束,也就意味著可以決定ARM出售給哪些美國以外的公司。

68e1c2ef.png

圖片來源:華為海思官網

眾所周知,之前美國對華為等中國公司做出了一系列的限制和打壓措施,這使得臺積電等企業無法代工華為海思等中國芯片公司設計的芯片產品。此外,建設芯片工廠需要的很多關鍵設備,比如荷蘭ASML公司的EUV光刻機、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的各種半導體制造設備等,也都受到美國政府禁令的限制,無法提供給中國的半導體企業使用。

此時,華為海思等中國公司,盡管生產不了芯片,但仍然可以使用ARM的架構授權,進行芯片設計。但是如果ARM一旦被美國公司收購,ARM架構的授權也就會受到美國禁令的約束,使得華為和其他芯片公司無法繼續使用ARM架構設計芯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路透社、華爾街日報、ITV News record、同花順app、新浪財經、界面新聞、英偉達官網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