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11 21:05:37
每經記者|李碩 每經編輯|裴健如
后疫情時代,汽車產業將走向何方?8月11日,在第十二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包括東風汽車集團董事長竺延風、原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福耀玻璃創始人兼董事長曹德旺等多位車屆大佬,齊聚武漢,熱議當下汽車行業關注的焦點問題。
“現在的汽車企業是在紅海里航行,只要不動就會淹死。”竺延風認為,作為跨界最多進入的行業,中國汽車行業擁有最多的品牌、技術和資本,但是當前國內汽車形勢不容樂觀,汽車行業正處于紅海中,企業需要不斷努力才能不被“海水”淹沒。
蔚來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斌也認為,在當前形勢下,不管是傳統車企還是造車新勢力都在轉型,車企只有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不試、不去創新、不動,肯定是坐以待斃。”李斌說。
而就在上述論壇開幕當天,中汽協對外發布了我國汽車市場7月銷售數據。數據顯示,7月,國內汽車市場銷量為211.2萬輛,同比增長16.4%;1~7月,國內汽車累計銷量為1236.5萬輛,同比下滑12.7%。其中新能源汽車7月銷量實現今年來首次正增長,自主品牌市占率也開始觸底回升。
雖然疫情還未完全消退,但國內車市正在逐步好轉。積極的變化也推動了車企前行的步伐,“變革”成為車企大佬們應對未來挑戰的共識。
以變革迎接新賽道
“別看特斯拉市值超過了豐田,但市占率還是很低的。汽車行業不是贏者通吃的行業,這也給蔚來這樣的創業公司和傳統企業帶來更多機會。”李斌在上述論壇中表示。

圖片來源:官方供圖
在李斌看來,從企業層面來看,傳統車向智能汽車的演變,要從研發、銷售服務網絡、供應鏈擴展層面的全方面的迭代會很慢,這個時間周期很長。在這個過程中,傳統車企還是“中流砥柱”般存在。而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創業公司,唯有認識到轉型的必要性,才能在市場中獲得更多機會。
“創新和變革是永恒的,管理和創業都沒有定式,但不試不動肯定是坐以待斃。”李斌說。
作為傳統車企的代表,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則認為,傳統車企轉型過程中,電池、智能、電控、互聯等產品方面的挑戰并不是最重要的,管理機制變革才是最大挑戰。“作為傳統車企,我們在向蔚來、特斯拉、小鵬等新勢力學習,電動化的趨勢不可逆,所以在近三年多的時間長城汽車在迅速變革。”魏建軍說。
魏建軍透露,在組織架構方面,長城汽車按照“兩個打通”和“一個融合”的原則進行優化調整。“長城的每一臺車作為一個平臺,會直接面對用戶。我們會打造像小鵬、蔚來這樣的組織,把包括平臺、智能化、動力等技術全部直接面向市場,實際組織的形態與互聯網公司的形態一樣。”魏建軍解釋稱。

圖片來源:官方供圖
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認為,在當前的車市背景下,車企最重要的是要有變革的基因和勇氣。“如果在基因上沒有進行智能化的轉變,想要改變就很難了。”
何小鵬認為,3年之后汽車產業的賽道很快就要改變,汽車行業會呈現更加集中的一個趨勢,龍頭車企只會有5家。無論是成立十年內的新造車企業,還是傳統車企,誰能夠將基因和行動調整得最快,誰就能夠留下來。
新能源汽車仍需尋找“過冬突圍”方法論
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車市中,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9.8萬輛,同比增長19.3%,實現了2020年以來首次同比正增長。面對積極變化,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走向也成為業內大佬關心的話題。
徐和誼認為,雖然4月起國內汽車工業開始復蘇,但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需求恢復得非常緩慢,上半年產銷分別下降36.5%和37.4%。如何找到“過冬突圍”的方法論,仍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首要任務。
在市場層面,徐和誼認為我國新能源市場正呈現出“高端化”和“公私均衡”兩大新特征。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已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450萬輛,占全球50%以上,建立起了全球最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并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面對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及產業融合,徐和誼認為各企業要做到“向內強核、向外擴容”。

圖片來源:官方供圖
“乘用車電動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當然,由于智能化增加的成本等因素,其發展的速度可能不會像想象得那么快。”魏建軍表示。
李斌則認為,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空間足夠給各個車企提供發展空間,也不會出現造車新勢力取代傳統品牌的情況。“汽車行業的產品研發周期很長。哪怕特斯拉市值已經超過了豐田,但它的銷量也只有豐田的4%。所以我認為現有的汽車公司只要認識到轉型的必要性,傳統汽車公司和創新公司都會有自己發展的空間。”

圖片來源:官方供圖
曹德旺也認為,新能源汽車是汽車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如果車企只靠補貼就想賺錢的話,就是在“等死”。“雖然新能源汽車領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當一個企業真正去做的時候會意識到很難。”曹德旺認為,真正的企業家“不能靠政府”。
汽車智能化趨勢不可逆轉
事實上,在“新四化”技術的沖擊下,智能汽車正在為車企打開新賽道。
“我認為10年左右的時間,當我們再說汽車,一定指的是智能電動汽車。產品的終極形態3~5年內就會出現,智能電動汽車的普及速度會比大家想象得快很多。”在李斌看來,汽車朝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不可逆轉。
但魏建軍認為,智能化是個絕對趨勢,新的產品會快速往這個方向發展。不過,智能汽車取代傳統汽車還需要一段時間。
“質量轉變成數量,數量是代表規模,代表真正的價值,我覺得這個速度會比手機業的發展慢很多。手機大概要花五到六代,汽車要十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會有數量級的變化,現在最大的挑戰是什么時候產生裂變,這是很大的風險。我認為,大概再過3年左右就會產生非常快速的分裂。”何小鵬認為,汽車智能化發展帶來的影響將比手機智能化更大。

圖片來源:攝圖網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則認為,汽車行業其實沒有傳統企業和新勢力之分,不管是燃油車還是電動車,都要走向智能化,智能化才會給用戶帶來最直接的體驗。
“智能汽車經歷了功能拓展的1.0時代、多模交互的2.0時代后,已經進入情感連接的3.0時代。智能汽車3.0時代的體驗有三個特點:第一,短中長期來看,智能座艙的屏幕會變大變多,但汽車內的屏幕所產生的氛圍比內容更加重要;第二,擁有潛力巨大的輸出與輸入交互模態;第三,自動駕駛要注重‘人機共駕’。”同濟大學汽車學院與設計創意學院雙聘教授、同濟大學人車關系實驗室創始人馬鈞認為,“對汽車行業來說,尤其是對智能汽車而言,如何把我們的技術語言,翻譯成用戶的感知和體驗,是體驗思維以及體驗經濟中很重要的課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