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4 22:52:17
2020年,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市場熱詞。從中央到地方,新基建相關的政策、投資不斷。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提出,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主要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這是新基建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過去十幾年時間里,以鐵路、公路、機場為代表的傳統基建在促進經濟增長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不足以應對當前的全球競爭,我們亟需新舊動能的轉換,推進新基建恰逢其時。
新基建東風已起,這樣的大趨勢下,沒有一家企業能夠置身事外,數字化轉型是必須要做的選擇,讓數據成為資源,讓決策智能化,是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的關鍵。
發揮數字要素倍增效應
新基建并非全新概念。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提出加強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強調,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
2020年,新基建更是被中央反復提及。從年初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到3月份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再到兩會時,新基建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何為新基建?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司長伍浩給出的解釋,新基建包括三大方面,一是5G、物聯網、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二是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三是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創新基礎設施。
盡管新基建的外延寬廣,但可以明確看到的是,數據和人工智能是其基礎及核心。
就在今年4月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數據被作為一種可市場化配置的生產要素,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并列。
“數據要素對其他要素資源具有乘數作用,可以放大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社會各行業價值鏈流轉中產生的價值,而新基建的目標就是要發揮數字要素倍增效應,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實現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智慧治理。”同盾科技黨委書記、創始人蔣韜指出。
實際上,新基建已經在金融、新零售、交通運輸、公共事務等領域發揮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以交通運輸為例,大數據應用在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水平、改善駕駛及出行體驗上,已取得明顯的成效。
去年清明假期首日,滬杭高速迎來出行高峰。浙江省智慧高速智慧管理系統——高速公路網運行態勢感知中心的可視化頁面顯示,截止到當天中午12時,通過浙滬主線的車次已經超過5萬輛。如此高的車流下,道路依然保持通暢。
暢通背后是一張智慧高速公路網的支撐。圍繞“人”(ETC用戶、服務和管理人員)、“車”(車輛檔案、通行記錄、誠信評估)、“路”(道路設施、設備管理、實時車速)為核心,滬杭甬高速利用同盾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和理念,建設了一個覆蓋“人、車、路、環境”的智慧高速公路網。
在這張智慧網之上,人、車、路數據實現互聯共享,原本各處散落的數據變成有價值的決策信息,道路主動管控能力、公眾出行體驗、道路利用率均得以提升。
數字時代通用基礎設施
新基建謀篇已久,但從一個更短的時間段來看,新基建的推進恰好與當下社會需求相契合。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企業的運轉節奏。人員流動受限,資金鏈緊張,讓部分中小企業在存亡邊緣徘徊。與此同時,疫情下的特殊需求也加速了線上數字化的應用。
疫情期間,同盾科技中小微金融服務平臺解決方案為唐山市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賦能。從申請、貸前信審、授信、貸后管理等全流程動作,皆可通過該平臺實現電子化,兼顧安全、高效,更能避免人員流動和交叉感染的可能。在唐山市幫扶企業復工復產的“春雨行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無人員接觸,無線下調查,快速放款,這背后是深厚的數據基礎以及智能分析決策能力。在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上,整合了工商、稅收、人社、司法等政府部門數據,結合同盾決策引擎、機器學習等技術進行加工和建模,從企業及企業干系人兩個維度,對中小企業進行反欺詐檢測,信息核驗,信用評分等,并將結果輸出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再結合機構自有的數據進行信用評分、評級等,最終在放款與否、貸款額度和利率的設定上做出智能決策。
新型冠狀病毒智能預測系統,是疫情之下更加直接的一個數據分析應用。由同盾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院團隊開發搭建的新型冠狀病毒智能預測系統,囊括了疫情實時動態地圖和預測模型兩部分。該預測系統利用集成學習方法,組合了具有控制干預機制的流行病SEIR(易感-潛伏-感染-隔離)傳染模型和多種弱監督預測模型來生成更精準的強監督預測模型,同時通過跟蹤隔離、封城及節后返城等影響因素的變化動態更新模型,以實現疫情動態預報和預警。
通過這一智能預測系統,各級政府、企事業和社區等相關單位能夠快速進行大規模的人員調查和相關的數據統計,了解所屬人員的具體情況,進而為疫情防控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
上述兩個案例只是數字化抗疫的縮影。在這場疫情之中,從藥物研發到疫苗開發,從體溫監測到社區回訪,從出行熱力圖到疫情預測模型,從遠程辦公到復工復產,作為新基建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無處不在。
在蔣韜看來,疫情之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將會加速。“可以預見的是,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5G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將會成為新時代基礎設施,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將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開。而智能分析決策將是數字時代通用基礎設施。就如同水、電一樣無處不在,智能決策將是驅動一切商業發展的核心。”
夯實數據安全底座
數據安全,是新基建的底座。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數據安全保護被重點強調。《意見》指出,要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管理制度,提高數據質量和規范性,豐富數據產品。研究根據數據性質完善產權性質。制定數據隱私保護制度和安全審查制度。推動完善適用于大數據環境下的數據分類分級安全保護制度,加強對政務數據、企業商業秘密和個人數據的保護。
隨著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基建的大規模推進,越來越多的數據被挖掘,數據安全保障也需要有相應的技術解決方案。對此,同盾科技給出的解題思路是,數據“可用不可見”理念以及一整套技術體系“知識聯邦”。
“‘可用不可見’的革命性在于能在保證不同機構間數據‘不流通’的前提下,實現信用和信任的流通,實現價值的共享,打破不同主體間的合作藩籬。將所有敏感數據進行了全面而徹底的脫敏、去標識和不可逆化,從源頭上避免了敏感的原始數據泄露風險。”蔣韜解釋道。
通過加密技術等方式解決數據不可見性是第一步,接下來便是通過“知識聯邦”技術體系實現數據的可用性。所謂“知識聯邦”是指,將散落在不同機構或個人的數據聯合起來轉換成有價值的知識,同時在聯合過程中采用安全協議來保護數據隱私。
同盾科技合伙人兼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李曉林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知識聯邦的運行方式。以對信息安全敏感度很高的金融為例,金融機構內存在嚴重的“數據孤島”問題,而在知識聯邦的模式下,模型訓練的時候每個銀行和金融機構,各自的數據不需對外輸出,甚至連模型的參數都不用給到對方,只需要將模型梯度的變化告知另一方即可。在整個訓練、交互過程中,模型盡管碰觸了很多數據,但數據卻始終沒有離開本行和本機構,完全化解數據安全、合規的憂慮。這跟原來集中式的大數據模型,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邏輯。
在李曉林看來,我們目前正處于人工智能2.0的階段,下一階段的人工智能3.0時代,必須解決數據安全、個人隱私以及社會安全、人類安全等核心問題,同盾科技希望與社會各界共同推進知識聯邦的發展、推廣并形成行業標準,為人工智能3.0時代奠定堅實的底座。 文/肖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