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2 01:45:22
“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是所有約束條件下對區域經濟發展含金量最高的政策工具之一,已成為成都市企業所得稅第一大減免優惠項。”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2018五年間,該政策已累計為成都市企業增加稅后利潤370多億元。

日前,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西部大開發迎來“新時代”。值得一提的是,《指導意見》中指出,對設在西部地區的鼓勵類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到期后繼續執行,這意味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運行20年后,仍將繼續釋放巨大動能。
4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今年底到期的對設在西部地區的國家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政策,延長至2030年12月31日,同時將鼓勵類產業項目當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限制比例由70%降至60%。
對于西部地區企業而言,這份含金量十足的“減稅大禮包”,不但是疫情挑戰下的“雪中送炭”,更是未來十年發展的“錦上添花”。
“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是所有約束條件下對區域經濟發展含金量最高的政策工具之一,已成為成都市企業所得稅第一大減免優惠項。”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4~2018五年間,該政策已累計為成都市企業增加稅后利潤370多億元。
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首席執行官、首席研究員湯繼強教授指出,這一政策的延續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連續性和遞增性,將呈現出“1+1>2”的政策紅利疊加效應,為西部地區帶來源源不斷的新發展動力。
“減”出生產力西部企業留存收益增大
回望西部崛起之路,與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各項激勵措施密不可分,其中之一便是稅收優惠政策的推動。
1994年,鴻昌塑膠在成都成立。作為一家臺商獨資企業,該公司從小做大。2019年,公司凈利潤增速超過32%,繳納各項稅費約5076萬元。
5年多來,鴻昌塑膠所享受的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減免已累計超過1600萬元。該公司財務經理李曉俊表示,政策的激勵和扶持就像一個正向的循環圈,為公司注入如血液般的現金流,讓企業有更多的經費投入產能擴大、產品研發和渠道拓展,為公司帶來了實質性的利好。
“根據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所得稅稅率從法定稅率25%降低到優惠稅率15%,帶給企業最直接的紅利就是能夠增加10個百分點的稅后可支配利潤,留存收益的增加可有效地促進企業擴大再發展。”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為優惠力度顯著,成都市企業紛紛將此作為降低稅收成本的“最優選項”,目前這項政策已成為成都市企業所得稅第一大減免優惠項目。
從2018年度數據看,成都全市企業所得稅減免稅額150多億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于西部大開發優惠減免稅額。
“對于企業來說,無論是優惠力度,還是覆蓋廣度,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成都市稅務局稅收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建指出,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也可以享受15%的優惠稅率,但所需條件非常高,相較而言,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面向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企業,前置條件更為寬松,能夠享受政策的企業范圍也更為廣泛。
從政策落地情況看,2014~2018五年間,成都市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數量和減免稅額雙雙增長。2018年,全市享受優惠企業戶數達到2002戶,相較2014年增長63.03%;減免金額相較2014年增長116.72%。
“引”出發展力西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
自2015年11月啟動一期年產1GW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項目以來,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至2019年已累計投資60億元,建成全球首個10GW太陽能電池基地。截至2019年底,通威股份的太陽能電池產能已達到20GW,產能規模位居全球首位。
以水產養殖起家的通威集團在綠色能源產業中大放異彩,離不開減稅降費帶來的正向激勵。
2018年至2020年4月,不到兩年半時間,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合計享受的西部大開發減免稅額已達15476萬元。這些節約的資金將繼續投資于研發投入和再投資擴建,其重點打造的成都四期項目投產后,將增加產能3.8GW,新增年營業收入34億元,平均年納稅總額將增加0.9億元。此外,隨著企業利潤增加,發展動力更足,吸引了大批高端技術人才,目前安置就業4100人。
西部地區孵化出全球光伏制造領跑者,不過是財稅政策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一個縮影。
“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需要符合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規定,其中主要涉及兩種,一種是國家現有產業目錄中的鼓勵類產業,還有一種是西部地區新增鼓勵類產業,對企業來說具有引導作用。”劉建表示,從目錄中可以看出,包括信息、汽車、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都屬于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的范圍,這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積極影響。
從相關數據看,政策引導效應明顯。就經濟總量、人口規模均居西部各省第一的四川省而言,2018年末從事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達到2213個,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15.9%。
再看成都,近年來,該市信息服務業、科研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等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的新興企業戶數增長迅猛,較2014年度分別增長146.51%、136.04%、178.87%。2019年,成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9%,新經濟活力指數位居全國第三。
“近五年來,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已涵蓋成都市多個行業上千家企業,為全市‘5+5+1’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指出,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在推動經濟領先發展、規模發展、高質量發展方面表現出了顯著的成效。
“延”出吸引力西部地區成為投資興業高地
“能夠享受到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我們感受到的是實打實的福利,提振了我們在西部做企業的信心。”成都達利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達利”)財務負責人唐少波表示,這一政策是對內地投資企業的極大鼓勵,可以很好地助力企業做強做大。
1998年,達利食品集團從東南沿海跨出省際,在西部選址成都,投建了該集團的第一家分公司——成都達利。作為一家外資企業,成都達利自2015年開始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至2020年1季度已累計減免稅額近2.02億元。隨著更多資金投入研發、生產、渠道等各個環節,公司經營效益明顯提升。因為政策具有優勢,近年來達利食品集團也在不斷加大對成都分公司的投入。目前,無論是銷售規模還是經營效益,成都達利在全國18家分公司中均處于前列。
看得見、享得著的稅收優惠,使得西部成為投資興業的高地。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1~9月,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0.8%,增速超過東部地區。截至2019年底,在四川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達352家,位居中西部第一。在成都,各類市場主體總量多年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2019年總量已超250萬戶,其中新經濟企業突破36萬戶。
政策優勢下,一些輕資產企業總部相繼落戶成都,具有資源占用低、產出效益高、帶動能力廣的特色經濟集群正在加速成型。截至2018年底,成都163家總部企業中,有51家享受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占總部企業當年企業所得稅減稅額的45.38%。
“多年來,我們堅持落實國家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政策效應已在各個層面得以凸顯。”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已在今年年初提出,將在對標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的基礎上,積極向北京和上海看齊,建立國際一流的稅收營商環境。接下來,全市稅務系統仍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高納稅人滿意度,對西部大開發等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進行詳細解讀、精準輔導,確保企業稅收優惠應享盡享,支持西部企業擴大再發展,助力西部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成都自古以來執西南之牛耳,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能級,實現了城市格局的千年之變和產業發展的百年迭代,而這些都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其中就包括稅收優惠政策的推動。”在湯繼強教授看來,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延續后,將與“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一系列國家戰略機遇相疊加,成為比真金白銀還有效的調節手段,助推西部地區形成良好的營商環境、產業生態環境,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張祎/文
圖片來源:國家稅務總局成都市稅務局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