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2 01:45:14
從2011年的“成渝經濟區”、2016年的“成渝城市群”再到如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十年間,成渝地區在全國區域版圖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一個普遍的觀點在于,成渝若能真正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無疑將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從而與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一同,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根據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要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全新定位下,各項建設工作正緊鑼密鼓推進,成渝“相向發展”邁出重要一步——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掛牌成立,以省級新區的形式打造“未來之城”;三天后,重慶召開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在原主城9區基礎上將渝西地區12個區擴展為主城新區。
種種跡象表明,成都東進、重慶西擴,將為中國經濟“第四極”崛起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成都東進完善城市格局
沒有“雙城”,就沒有“雙城經濟圈”。此前有學者表示,成都一直是“強省會”、首位度高,和重慶在成渝地區屬于“雙核獨大”,但和其他城市群的極核城市相比,實力還相差甚遠,在此情況下,應進一步做強“極核”。去年8月舉行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更明確,要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
唱好“雙城記”,提升中心城市的核心帶動能力勢在必行。從現實情況看,成都的謀篇布局早在三年前就已開始,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即是開辟永續發展的新空間。
2017年4月,成都在第十三次黨代會上首次提出“東進”,跨越龍泉山向東發展,推動城市空間格局從“兩山夾一城”的逼仄轉向“一山連兩翼”的開闊。這一全新部署也被外界解讀為成都城市格局的“千年之變”。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認為,成都此舉不僅是為了擴張,也是為了西部的保護、中部的優化,“是認識到了自己的資源價值和發展取向,有針對性地制定方針”,雖然成都給自己找了個“難題”,但這個“難題”是長遠利益所在。
而歷經三年的醞釀謀劃、戰略研究、勘探規劃、統籌提升、片區設計,成都東部新區日前正式掛牌成立,為“東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一座千萬人口的城市,光靠服務業很容易就會“空心化”,必須有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地方。作為省級新區,東部新區可以充分利用天府國際機場,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形成新的人口和產業集聚地,完善成都的城市格局。
轉變營城方式回歸城市初心
如今,用“炙手可熱”來形容這座西部城市,毫不為過。
截至2019年,成都常住人口達到1658萬人,服務人口超過2100萬。其最近三年的常住人口增量均超過25萬人,同時,自“人才新政”實施以來,已累計吸引超過33萬本科及以上學歷青年人才落戶。
在被越來越多人“用腳投票”選中的同時,成都也在轉變營城方式,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為新成都人打造一座“未來之城”,并以此吸引更多人口流入。
比如,不再“攤大餅”式蔓延,而是在適宜建設的空間緊湊布局城市組團,通過TOD 開發,以軌道交通串聯各個組團;不要高樓林立,不要水泥森林,而是基于得天獨厚的山水本底,探索在公園中建城市……
簡單地說,“未來之城”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始終“以人為本”,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回歸城市初心,滿足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這也是城鎮化進入“下半場”后,必須遵循的規律——從“土地”的城鎮化到“人”的城鎮化,發展主體、發展動力、發展邏輯都變了。用李曉江的話說,過去的城市發展是人跟著企業走,現在是企業跟著人走,“人們會基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去選擇生活的城市,再在城市里就業。”
也因此,在這一輪新城新區建設中,成都極其強調“人-城-產”的發展邏輯,明確表示要統籌布局生產、生活、生態設施,以“精筑城”帶動“廣聚人、強功能、興產業”,增強新城新區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作為成都東進的“橋頭堡”,日漸成型的東安新城正在成為其中“典范”。
負責東安新城整體開發運營的華潤置地,此番采用的是片區綜合開發模式,以公園城市的理念為出發點,堅持功能復合與宜業宜居相統一,確保在適宜的空間尺度內,有居住、有就業、有公共服務、有高品質的公共空間,進而滿足一個家庭多樣化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2年首次進入成都市場時,華潤就是通過先修公園、優化環境的方式,把曾經臟亂差的東湖公園變為城市景觀后,再做商業開發。由此,不僅確立了其公園生態住宅的標桿地位,也完成了成都公園地產開發的“啟蒙”。
搶抓大運“賽點”共筑“未來之城”
被疫情打亂的生產生活眼下正在加速恢復。根據早前的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不僅要加快推進東部新區建設、深化合作唱好成渝“雙城記”,同時還要“全力推進大運會籌辦”。
消息顯示,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定于2021年8月16日至27日在成都舉行。盡管比原定日期推遲了8天,但籌辦時間依舊緊迫,任務并不輕松。
面對“賽點”,作為開閉幕式主體育場(東安湖體育公園)配建方的華潤沒有慌張——2011年深圳大運會開幕式場館“春繭”正是由其代建——帶著經驗而來,華潤顯然有底氣沉著應對。
在公司內部,還有一句話流傳甚廣,“在深圳灣看到東安湖的未來”。這樣的判斷既是對過去的經驗之談,更包含對未來的期許。
2011年,年輕的深圳借大運會之力,被全世界認識,城市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同時,地方政府也借此機會加密地鐵線網、改善環境、提升景觀,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讓普通市民分享到“大運紅利”。而“春繭”運營不到一年,也通過商業演出、商鋪出租、大眾健身等項目,實現了盈利。
深圳的成功,成都可以復制嗎?答案是肯定的。
華潤置地工程管理部副總經理、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項目公司總經理張亞偉認為,深圳大運會與成都大運會規模、檔次、標準和舉辦的目的都是相近的,同時,對標當初深圳灣片區,成都東安湖片區不僅有體育中心、東安湖等公建配套,還有總部經濟、高端住宅、旅游觀光等復合功能載體。
在他看來,以大運會中心為驅動源,深圳灣這種“小開發區”的節奏,有充足的條件在東安湖畔復刻——作為華潤在成都市場的又一力作,占地約532畝“未來之城”以5200畝東安湖濕地公園為生態本底,打造慢行優先的道路體系,融合萬象商業、圖書館、劇院、幼兒園、社區綜合體等商業、文化、教育、生活配套,真正做到“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公園城市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完備的硬件配套,華潤還與成都龍泉驛區政府攜手打造“東安講堂”,聚集文體、科技、生態、規劃等專業人士,向社會介紹區域、解讀政策,不斷豐富空間載體的功能作用,積極營造生活場景、共筑未來美好生活。
謀賽更謀城。在華潤的助力下,更多新成都人將向東匯聚,為成都東進集聚高端資源要素、進一步充沛力量注入新的活力,“未來之城”未來可期。文/李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