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成都向東:東部新區破繭“未來之城”初顯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2 01:44:19

2020年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掛牌成立。這座城市從三年前開始謀劃的“千年之變”,正從一張白紙變得愈加豐滿,為沖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不斷蓄力。

 每經記者|劉艷美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4000多年前,古蜀先民沿岷江上游河谷遷徙至成都平原,尋找理想定居之所。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延續千年的建城史,從先秦“天府之國”到唐宋“揚一益二”,成都在世界城市坐標中早就有過“高光時刻”。

一座擁有夢想的城市,不會沉湎于過往榮耀,而是著眼于未來創造。

在“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多重機遇疊加之下,成都正站上時代“風口”,拉開視野,立高遠眺。

羅馬非一天建成。2020年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掛牌成立。這座城市從三年前開始謀劃的“千年之變”,正從一張白紙變得愈加豐滿,為沖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不斷蓄力。

一個講堂:消除“本領恐慌”

2019年3月2日,一個普通的周六,在簡陽市會議中心,首期“東進大講堂”迎來“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的設計團隊。

他們的講課主題,是新加坡這座花園城市的規劃建設經驗。而坐在臺下的聽眾,是來自成都東部區域的近300名管理者、建設者。

講座以幾乎每月一次的頻次展開,除邀請專家授課外,還會組織分組討論,以在交流中形成共識,指導日常工作。

一年多來,走進“東進大講堂”的講課人,既有城市規劃領域頂級專家團隊,也有項目引進、開發運營業內大咖,還有數字經濟等行業知名人士,主題涵蓋經濟、規劃、戰略、法律等等諸多內容。

“東進大講堂”的組織者是成都市東部新城發展委員會辦公室,2019年1月在成都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掛牌成立,負責實施“東進”戰略牽頭抓總。

成都“東進”戰略最早要回溯到2017年4月,市第十三次黨代會落下重塑城市空間格局的關鍵一子——東進!

多少年來,成都受困于城東龍泉山、城西龍門山屏障,逼仄發展。此番落子“東進”,跨越龍泉山,從“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成都格局豁然開朗。

但是,千年立城,談何容易?白紙上作圖,需要成都以極大魄力打破發展慣性,亦需要消除“本領恐慌”以縱深視野前瞻謀局。

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所說,“這是成都給自己找的難題”,這么大的戰略調整,需要有歷史耐心,“統一認識就需要一個過程”。但他同時亦指出,“這是成都長遠利益所在”。

舉辦“東進大講堂”的初衷,正是盡快補上認識、能力短板,著力培養一批“講政治、懂城市、會經濟、善治理”的干部。

李曉江近年一直在關注成都發展。去年7月,他就曾做客“東進大講堂”,當時授課的主題是,“為中國城鎮化‘下半場’探路——學習北京、雄安、成都總體規劃”;今年5月6日,李曉江再次走進“東進大講堂”,這一次,主題變成了“成都東部新區規劃”。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成都向東的步伐,正越走越穩。

一個新區:破題永續發展

正是在5月6日這天,東部新區掛牌成立。這距其獲批省級新區,剛剛過去一周時間。歷經三年醞釀,東部新區終于破繭。

規劃面積729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54.2萬人,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165億元。一座蓄勢待飛的“未來之城”輪廓初顯。

根據同天公布的《成都東部新區總體方案》,到2035年,東部新區常住人口將達到160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00億元。但這顯然還不是終點。

憑借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一直以來,成都人口吸引力強勁。在“新成都人”仍在快速涌入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經濟和人口承載力?

國內外發展實踐表明,一座城市不可能無限蔓延擴張,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都要“跳出去”開辟新空間,容納人口和產業增長。

東部新區,正是成都發展戰略的重要轉移。在李曉江看來,除北京外,成都是少有的,主動調整城市空間布局來疏解城市人口的城市。進而重塑產業經濟地理,開辟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

以“人城產”為營城邏輯,以優良生態本底、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豐富就業創業機會吸引人口集聚,是成都為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和“大城市病”瓶頸,以長遠眼光和戰略定力謀劃的破題之道。

未來的東部新區,力求生產、生活和生態平衡,承擔著“公園城市示范窗口”的使命。“精筑城、廣聚人、強功能、興產業”,這不僅承載著開辟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的希望,更寄托著成都人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個經濟圈:提升城市能級

除了基于自身發展考量,成都東進背后更進一步的構想,還在于以東部新區為支點,以點連軸,推動成渝相向發展。而這一支點最終撬動的,是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遠大抱負。

今年是東部新區成立元年,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之年。近年來,成渝地區頻頻進入國家視野,獲政策利好加持。

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出臺,明確要求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

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

去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明確指出,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僅僅四個多月之后,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就“點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并寄予“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厚望。

名稱變化背后,是對成渝雙核更大的期許,亦表明兩座城市顯示度日益提升。

就在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促進成渝城市群協同發展,打造引領西部地區開發開放的核心引擎,再度被明確寫入其中。

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極均位于東部沿海,即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而深處內陸腹地的廣大中西部地區一直是“相對短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國家戰略機遇疊加之下,可以發揮比較優勢,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亦指出,西部大開發進入第三個十年,西部地區要通過開放逐步擺脫對國家投入的依賴,“培育自我發展能力”。在此過程中,中心城市將愈加成為西部發展的動力源,也帶動其國際化能級大大提升。

從輻射西部到經略全球,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崛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4000多年前,古蜀先民沿岷江上游河谷遷徙至成都平原,尋找理想定居之所。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延續千年的建城史,從先秦“天府之國”到唐宋“揚一益二”,成都在世界城市坐標中早就有過“高光時刻”。 一座擁有夢想的城市,不會沉湎于過往榮耀,而是著眼于未來創造。 在“一帶一路”建設、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多重機遇疊加之下,成都正站上時代“風口”,拉開視野,立高遠眺。 羅馬非一天建成。2020年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掛牌成立。這座城市從三年前開始謀劃的“千年之變”,正從一張白紙變得愈加豐滿,為沖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不斷蓄力。 一個講堂:消除“本領恐慌” 2019年3月2日,一個普通的周六,在簡陽市會議中心,首期“東進大講堂”迎來“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的設計團隊。 他們的講課主題,是新加坡這座花園城市的規劃建設經驗。而坐在臺下的聽眾,是來自成都東部區域的近300名管理者、建設者。 講座以幾乎每月一次的頻次展開,除邀請專家授課外,還會組織分組討論,以在交流中形成共識,指導日常工作。 一年多來,走進“東進大講堂”的講課人,既有城市規劃領域頂級專家團隊,也有項目引進、開發運營業內大咖,還有數字經濟等行業知名人士,主題涵蓋經濟、規劃、戰略、法律等等諸多內容。 “東進大講堂”的組織者是成都市東部新城發展委員會辦公室,2019年1月在成都新一輪機構改革中掛牌成立,負責實施“東進”戰略牽頭抓總。 成都“東進”戰略最早要回溯到2017年4月,市第十三次黨代會落下重塑城市空間格局的關鍵一子——東進! 多少年來,成都受困于城東龍泉山、城西龍門山屏障,逼仄發展。此番落子“東進”,跨越龍泉山,從“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成都格局豁然開朗。 但是,千年立城,談何容易?白紙上作圖,需要成都以極大魄力打破發展慣性,亦需要消除“本領恐慌”以縱深視野前瞻謀局。 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所說,“這是成都給自己找的難題”,這么大的戰略調整,需要有歷史耐心,“統一認識就需要一個過程”。但他同時亦指出,“這是成都長遠利益所在”。 舉辦“東進大講堂”的初衷,正是盡快補上認識、能力短板,著力培養一批“講政治、懂城市、會經濟、善治理”的干部。 李曉江近年一直在關注成都發展。去年7月,他就曾做客“東進大講堂”,當時授課的主題是,“為中國城鎮化‘下半場’探路——學習北京、雄安、成都總體規劃”;今年5月6日,李曉江再次走進“東進大講堂”,這一次,主題變成了“成都東部新區規劃”。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成都向東的步伐,正越走越穩。 一個新區:破題永續發展 正是在5月6日這天,東部新區掛牌成立。這距其獲批省級新區,剛剛過去一周時間。歷經三年醞釀,東部新區終于破繭。 規劃面積729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54.2萬人,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165億元。一座蓄勢待飛的“未來之城”輪廓初顯。 根據同天公布的《成都東部新區總體方案》,到2035年,東部新區常住人口將達到160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00億元。但這顯然還不是終點。 憑借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一直以來,成都人口吸引力強勁。在“新成都人”仍在快速涌入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城市經濟和人口承載力? 國內外發展實踐表明,一座城市不可能無限蔓延擴張,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都要“跳出去”開辟新空間,容納人口和產業增長。 東部新區,正是成都發展戰略的重要轉移。在李曉江看來,除北京外,成都是少有的,主動調整城市空間布局來疏解城市人口的城市。進而重塑產業經濟地理,開辟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 以“人城產”為營城邏輯,以優良生態本底、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豐富就業創業機會吸引人口集聚,是成都為突破資源環境約束和“大城市病”瓶頸,以長遠眼光和戰略定力謀劃的破題之道。 未來的東部新區,力求生產、生活和生態平衡,承擔著“公園城市示范窗口”的使命。“精筑城、廣聚人、強功能、興產業”,這不僅承載著開辟城市永續發展新空間的希望,更寄托著成都人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個經濟圈:提升城市能級 除了基于自身發展考量,成都東進背后更進一步的構想,還在于以東部新區為支點,以點連軸,推動成渝相向發展。而這一支點最終撬動的,是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遠大抱負。 今年是東部新區成立元年,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之年。近年來,成渝地區頻頻進入國家視野,獲政策利好加持。 2011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出臺,明確要求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 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經濟充滿活力、生活品質優良、生態環境優美的國家級城市群。 去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明確指出,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僅僅四個多月之后,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就“點名”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并寄予“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厚望。 名稱變化背后,是對成渝雙核更大的期許,亦表明兩座城市顯示度日益提升。 就在5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促進成渝城市群協同發展,打造引領西部地區開發開放的核心引擎,再度被明確寫入其中。 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極均位于東部沿海,即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而深處內陸腹地的廣大中西部地區一直是“相對短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國家戰略機遇疊加之下,可以發揮比較優勢,成為中國經濟“第四增長極”,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亦指出,西部大開發進入第三個十年,西部地區要通過開放逐步擺脫對國家投入的依賴,“培育自我發展能力”。在此過程中,中心城市將愈加成為西部發展的動力源,也帶動其國際化能級大大提升。 從輻射西部到經略全球,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崛起。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