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8 19:36:25
陳甬軍認為,在過去40年當中,中國經濟增長有3個波段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靠技術創新、體制改革獲得經濟增長的動能。而在疫情之后,中國經濟正蓄勢待發,通過技術創新,有望出現第四個依靠全要素生產率驅動、技術創新驅動帶來的增長期,從而實現化危為機。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新冠肺炎疫情還在全球迅速蔓延。至3月27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就已超過50萬例。
疫情在前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而目前在重挫全球經濟的同時,也會對全球產業鏈構成挑戰,由此反過來又可能再次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綜合來分析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總體影響?我們又該如何應對?中國經濟如何在疫情之后走向春暖花開?

圖片來源:新華社
3月27日晚,在《每日經濟新聞》聯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重磅推出的“百年大變局”主題系列直播講座上,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甬軍講授了對此次疫情及疫情之后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看法。
陳甬軍認為,此次疫情是否會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甚至新一輪經濟危機,取決于各國控制疫情的時間,也取決于經濟恢復的時間。疫情是外生變量,不是經濟系統本身出了問題,這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有所不同。
“外在的變化如果能控制住,經濟系統還是能夠比較正常地恢復,當然取決于時間長短。”陳甬軍強調。
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要抓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精準有序扎實推動復工復產,實現人財物有序流動、產供銷有機銜接、內外貿有效貫通,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伴隨全國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疫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提上日程。遭受疫情沖擊的中國經濟如何有序恢復和發展呢?
陳甬軍表示,重點通過完成“四個抓手”恢復經濟。
首先是抓復工達產。從全國來看,東部地區復工率比較好,現在中西部地區也逐漸恢復,湖北離鄂通道已經打開,一定要將產能利用率提起來。“去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76.6%,75%~80%是比較正常的區間。在今年6月份,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如果能達到70%~75%,復工復產的目標就基本完成了。”

圖片來源:新華社
第二個抓手是促消費。《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個地方都出臺了類似消費券等措施,比如杭州發放了16.8億元消費券來促進市場活力。
陳甬軍表示,全國各地圍繞促消費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政策舉措,“消費已經成為我國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疫后經濟恢復離不開消費,我們需要對好的促消費政策抓落實并進行推廣,形成好的經驗。”
第三個方面則是抓市場。陳甬軍認為,現供應端和需求端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大量外貿產品訂單遇到取消或推延等情況。根據他前段時間進行的調研,部分小微外貿企業可能要有3個月時間出現“零收入”的情況。
陳甬軍表示,對一些形勢比較好、訂單多的企業,要開足馬力生產,抓復工、抓達產,幫助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抓市場調整,一些外貿企業原來的產品訂單沒有了,但現在防疫產品需求量很大,包括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等,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產品大大增加,各地要通過轉產、調結構幫助企業生存。
“對一些由于海外訂單減少和取消而造成生產困難的企業,要進行定點幫扶。比如廣東就有幾十家外貿企業聯手拼多多,出口轉內銷,這些好的方法都可以嘗試。”陳甬軍說。
第四個抓手是抓農民收入。陳甬軍表示,受疫情影響,又恰逢春耕,一些農民購置種子肥料等計劃受阻礙,還有部分農民朋友可能會推遲外出掙錢的時間,而已經外出務工的農民在城市里大多租賃了房屋,如果受到疫情影響難以復工,房租壓力也會增大。所以,抓農民收入應當是疫后經濟恢復的重要發力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據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的消息,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貧困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沖擊,國家發改委已分批下達56億元,以推進貧困地區以工代賑。
據介紹,資金安排將向受疫情影響嚴重的縣市和“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建設基本農田、農田水利、鄉村道路、小流域治理、草場建設、村容村貌整治等。預計將吸納約30萬受疫情影響無法外出的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參與工程建設,可獲得勞務報酬8億多元。
陳甬軍表示,受疫情影響,2月份,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制造業指數、商務指數都出現下滑,服務業的住宿、餐飲、旅游、交通也受到重創,如何在疫情防控逐漸好轉以后提振上述行業,就是當前一個重要的任務。
疫情除了對國內相關行業造成影響,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陳甬軍認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已有20多年了,疫情導致國內部分企業停產,供貨供不上,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而一些上游產品,進口的很多東西進不來,也會影響我們的產業鏈。

圖片來源:新華社
“另一方面,它又會影響到全球產業鏈的需求端,疫情進一步在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蔓延,將對我國機電、運輸、化工、家具、玩具等行業造成普遍性的影響。”陳甬軍說。
陳甬軍強調,當前更嚴重的問題是復工復產以后,許多外貿企業可能面臨外貿訂單大量丟失的風險。疫情屬于不可抗力因素,海外的工廠停產了,之前的訂單能否保得住至關重要。“所以,疫情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在外貿領域是十分顯著的。”
針對疫情對我國外貿企業海外訂單的影響,商務部外貿司一級巡視員江帆在3月19日的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也表示,目前一些國家生產、消費等領域受到沖擊,貿易活動減少,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外貿企業可能將遇到外需不振、訂單減少等問題。
陳甬軍表示,中國經濟和其他西方國家經濟的不同點在于,中國有強烈的發展愿望和長遠的科學發展目標,這會刺激經濟在疫情以后進入強力反彈,這是最重要的因素。
陳甬軍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這個勢頭在疫情到來之前已經打下基礎。這次疫情一來,我國很多科技產品馬上得到應用就是一個例證,證明我們有這個基礎,關鍵有市場的需求,這個市場反過來會觸發技術的革新,促進研發和整個生產。
全要素生產率驅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3個時期

圖片來源:陳甬軍講座報告《面朝大海 疫后中國經濟如何春暖花開》
陳甬軍指出,中國經濟增長在過去40年當中有3個波段都主要依靠全要素生產率,靠技術創新、體制改革獲得經濟增長的動能。“我們現在蓄勢待發,通過技術創新,希望有第四個全要素生產率驅動、技術創新驅動帶來的增長期,在疫情以后能夠出現。”
陳甬軍表示,中國經濟有三個特征:目標導向、系統平衡、連通開放。“目標導向,就是通過經濟發展來實現兩個百年目標。我們不能唯GDP論,但沒有GDP也是不行的,它有很多指標需要穩定增長。”
而談到系統平衡,他認為,這次疫情也暴露出一些不夠平衡的方面,所以未來一段時期需要積極補充建設疫情所反映出來的短板,比如公共衛生系統,社會儲備系統等。
第三個方面,本次疫情的全球暴發,要求國際合作開放,開放聯動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本周四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提出全球5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也反映出各國在財政、貨幣政策上進行溝通協調的合作精神,反映出在共同抗擊疫情、提振全球經濟上的通力協作。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