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23 15:23:43
“封城”兩月之后,隨著確診人數持續清零,武漢的生活、工作節奏,開始有序恢復。已經失去一整個冬天的武漢,哪些領域將成為它回歸經濟常態的關鍵?接下來,又該如何向既定目標努力?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編輯|劉艷美
武漢的春天如約而至。
隨著確診人數持續清零,整座城市的生活、工作節奏,開始有序恢復。
3月16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印發《全市企業復工復產工作計劃》通知,優先在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和四個新城區,支持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雙到位的企業和項目有序復工復產。
從當地媒體披露的湖北、武漢主要領導工作日程也可看出,“復工復產”已成為當下武漢一大關鍵詞。

圖片來源:攝圖網
自1月23日按下“暫停鍵”以來,武漢“封城”已整整兩月。
疫情爆發前夕,2020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GDP增長目標定為7.5%~7.8%。而2019年,武漢GDP增速預計為7.8%左右。
早在今年1月11日,武漢集中開工116項重大工程,涉及總投資額2712.5億元。這樣的“大手筆”,在全國城市中都算得上少見。
當時,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指出,武漢此舉,“對于全國啟動投資、改善預期、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有比較重要的意義”。
而對于武漢本身來說,重大項目將影響城市新一年的發展方向,也將是武漢接下來經濟回血的重要抓手。
梳理首批開工重大項目名單,我們也許能夠借此窺見,已經失去一整個冬天的武漢,哪些領域將成為它回歸經濟常態的關鍵?接下來,又該如何向既定目標努力?
突發的疫情,再度喚起人們對醫療健康的關注。研究機構指出,醫療衛生用品和設備或將迎來新一輪增長。
對于生物醫藥重鎮武漢而言,生物醫藥產業的價值格外突出。疫情期間連軸運轉的生物醫藥企業,不僅緩解了武漢藥品和器械短缺問題,而且在武漢醫療衛生產業發展進程中,2020年也是一個重要節點。
根據《長江日報》披露的項目清單,武漢今年首批開工項目中,不少涉及生物醫藥領域。
其中包括,位于東湖高新區的生物創新園二期項目、中創醫療器械和特醫食品項目,江夏區的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研發生產中心項目,武漢經開區的同濟現代醫藥生態產業園項目以及臨空港經開區的達誠佳禾中藥產業園項目等。

光谷生物城 圖片來源:創新光谷
光谷生物城一直被視為武漢生物醫藥產業核心載體,而生物創新園是光谷生物城六大園區之一。
按照規劃,生物創新園二期將延伸生物創新園核心功能,鼓勵光電、信息、生物技術企業跨界合作,開展以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細胞制備、醫療大數據、移動醫療為方向的產品研發。
生物創新園二期開工,為光谷生物城進一步突圍提供了新的空間。2018年,“10歲”的光谷生物城定下2028年完成生物健康總收入達萬億的目標。然而,其相關負責人也注意到,北京、上海、蘇州、深圳、成都等多地均在加快生物健康產業布局,“前有標兵、后有追兵”的競爭局面,讓光谷生物城也面臨挑戰。
去年底,在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的《2019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及分析報告》中,武漢光谷生物城所在的東湖高新區位列第四,在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和蘇州工業園區之后。

2020年,正是武漢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發力的關鍵之年。
去年4月,《武漢市大健康發展規劃(2019~2035年)(送審稿)》發布。
根據規劃,到2025年,武漢大健康產業總收入將達8000億元,新培育100億級企業5家至8家;到2030年,大健康產業總收入達13200億元,建成世界級萬億大健康產業集群。
其提到的醫藥產業“一城一園三中心”布局中,年初首批開工重大項目所涉及的光谷生物城和光谷南大健康產業園,分別對應其中的“一城”和“一園”。
據不完全統計,武漢有近2000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企業,到2018年,大健康產業總收入突破兩千億元。
此前,當地主政官員曾指出,武漢具有獨特區位優勢、產業基礎、發展空間、人才儲備,是建成世界級萬億大健康產業集群的基礎,“武漢發展大健康產業有基礎、有信心”。
與生物醫藥產業類似,在此次疫情中,新興產業成為穩住這座傳統工業大市經濟脈搏的關鍵領域。
當地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到,在武漢汽車產業幾乎停擺時,通信電子產業幾乎沒有停工,且短期內所受影響基本可控。
曾因鋼城與汽車城聞名的武漢,產業結構調整的端倪已現。
2019年,武漢官方將光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定義為當地三大支柱產業,其2018年主營業務收入總量突破5000億元。而根據武漢此前規劃,在汽車和裝備制造等現有產業增長有限情況下,光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兩大產業成為武漢沖擊5000億產值的產業。
對此,武漢2020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數據是,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比重達24.5%,而數字經濟占比則達到40%。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網絡、生物醫藥四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武漢未來科技城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首批開工項目中,亦可找到此種變化痕跡。
在蔡甸區新布局若干汽車材料、零部件生產與配送項目同時,不少代表新興產業的大項目亦在武漢開工,比如國家存儲器(一期)未來館項目、華中科創產業園項目。此外,5G網絡建設也被納入武漢今年首批開工大型項目當中。
國家存儲器可謂武漢光電子產業“拳頭”項目。天風證券宏觀分析師宋學濤指出:在半導體領域,武漢擁有國家大基金和紫光集團投資240億美金的長江存儲,基本代表了國內存儲芯片最高水平,設計制造中國首批3D NAND閃存芯片。
而這些閃存芯片,正是來自國家存儲器基地未來或將建成的3座全球單座面積最大的3D NAND 閃存 FAB廠房。

2月底,長江存儲廠房屋頂亮起標志性的紫色燈光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岳琦 攝(資料圖片)
據媒體報道,該芯片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筆記本、數據中心等,全球市場規模約有2000億美元,但有99%市場份額被外國廠商把控。該項目被寄望于打破國產芯片“失聲”現狀,多家券商研報及公開報道指出,2020年底其產能將達到5~10萬片/月。
此前,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預測,2020年將是存儲器黃金十年新的開始。而在武漢,更多與芯片相關的項目亦在推進。
據2020武漢政府工作報告,武漢將加快實施一批“芯屏端網”重大項目,漢江灣科創總部基地、阿里巴巴武漢產業社區等265個投資億元以上產業項目開工。
更大的“一盤棋”,亦在武漢城市規劃中運籌帷幄。
在首批開工城建項目中,武漢軌道交通12號線開工建設吸引了諸多關注。這條全長約59.9公里的地鐵線路是武漢首條地鐵環線,將7個中心城區串聯起來。作為2018年全國地鐵里程增幅城市前三,武漢在軌道交通上再進一步。

武漢地鐵 圖片來源:攝圖網(圖文無關)
但放眼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史,武漢這一步邁得并不算最快。盡管是中西部城市中起步最早的城市,但在去年被成都后來居上。而若加上兩市在建里程,差距還將進一步拉大。
軌道交通被認為是解決現有大城市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暨南大學教授胡剛曾指出:市域快軌將進一步拓展中心城市范圍,使外圍郊區、衛星城成為人們日常可以居住生活、通勤的區域,由此優化大城市空間布局。
而在此次疫情中,以疫情中心武漢為代表的大型城市暴露出的問題之一是,由于人口過度在中心城市聚集,一旦遇到大型災害,負面影響將十分難以控制。
去年年底,武漢出臺精致武漢三年行動計劃,包含高質量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內容。除開通或延長地鐵線路外,軌道交通國博控制中心項目和蔡甸區柏林地鐵小鎮項目同樣成為今年首批開工項目,意在進一步提升軌道交通在城市治理上的作用。
據報道,武漢軌道交通國博控制中心項目即武漢集所有軌道交通線路的線網控制中心。建設完成后,將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全線網運營、指揮、調度功能,以解決傳統線網中心建設布局分散問題。
蔡甸區柏林地鐵小鎮項目則掀開武漢地鐵小鎮建設的冰山一角。根據此前規劃,武漢共規劃6個地鐵小鎮,主要布局在新城區,以一鎮一主題規劃,而此次開工的柏林地鐵小鎮規劃為國際營養健康城。
武漢地鐵集團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段瑜此前介紹,地鐵小鎮將以日本多摩新城和香港沙田等世界知名TOD項目為參照,打造成綜合小鎮,并賦予產業功能,“雖不在城市中心,卻可享受在中心城區的一切便利”。
有人指出,疫情是對中國城市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集中考驗。軌道交通僅僅彌補了武漢城市治理短板之一,要讓城市更具韌性、更加可持續,包括武漢在內的中國城市,要做的還有很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