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9 15:23:51
每經記者|溫夢華 畢媛媛 每經編輯|杜毅
對于即將畫上句號的2019年而言,“爆雷”“清算”“生死劫”“經濟周期”這些成為這個冬天各個行業和資本市場上頻頻出現的詞語。
文娛行業同樣如此,無論是2018年影視行業的“稅收風暴”,還是今年以來眾多影視公司融資難、影視項目縮水,文娛行業的“不盡如人意”被投資人、行業人頻頻提及。
進入存量時代的中國文娛行業如何尋找新的增量市場,獲得新的突破?面對經濟周期,文娛行業公司如何挺過“寒冬”活下去?

泰合資本合伙人蔣科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經濟下行 增量基金變少 賬面回報不好
2018年經濟開始下行,截至到今天,無論是持續時間還是下行幅度,都遠超過去。這背后,一級市場機構和基金都出現了一定問題。
泰合資本合伙人蔣科在新文娛·新消費年度峰會上分享,2019年初至11月份,一級市場無論是募集數量還是募集金額的基金,都下跌了80%以上,相當于回到了2010年前后整個中國一級市場的募集水平。同時,在過去18個月,美/港股,中國新經濟公司IPO破發比例超80%;IPO至今平均跌幅為41%左右。
這意味著,一端進入市場的增量基金在變少,而另一端取得的賬面回報也不是很好。“募資滑鐵盧加上市退出血虧,抽走一級市場流動性。這也是和過去兩個周期不一樣的地方”蔣科通過數據分析,表示在2012年和2015年雖然也出現了一級市場投融資規模的下滑,但是基金的募資金額在上漲,“說明那個時候市場只是缺乏信心,但是手里是有錢的。而今天的情況是,基金既缺乏信心,同時他們手中的資金也沒有那么充分”。
作為一線投行,蔣科分享了一些直觀感受:“第一個現象非常有代表性:創始人和老股東對估值的預期開始有所調整。過去常常見到,公司對新一輪的融資估值預期一般都希望在上一輪基礎上double(兩倍),如果公司數據triple(三倍)的話,會希望估值也triple。但是今年大部分的創業者(甚至包括頭部的獨角獸公司)也會說,只要有一個比較合理的漲幅就行。這反映出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機構,對于過去幾年的估值透支和當下的資本下行都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此外,今年頻繁聽到各個行業都出現了因為現金流斷裂帶來的暴雷和清算。無論是P2P還是線下教育,包括生鮮、社交電商、中小型物流等。“一些在一年甚至半年前仍然被資本所追逐的賽道和公司,今天已經倒下了。第三點,從巨頭到創業公司不少都在裁員,幅度往往在15%甚至更高。除此之外,很多GP可能會因為業績不好,募不到錢而面臨洗牌,不少投資人因此離開。也就是說,資產跟資金兩端的人員都在迭代。”
蔣科還觀察到一個最近出現的現象:一些基金紛紛成立或加強了老股轉讓部門,以期將部分老股轉讓以回籠資金。
據泰合資本今年前三季度結束后統計的數據顯示,前1.5%的機構募集到了市場上57%的新增資金;前1%的創業公司項目,大概十幾家,獲得了市場上20%的投資。
資本周期更迭 娛樂產業尋求新突破
“文娛產業不像很多產業一樣會在資本周期更迭中消亡,有意思的現象是,每當資本周期有調整的時候,文娛產業也會產生新的突破。”峰會現場,蔣科分享到。
經濟學上有一個“口紅效應”,即當一個社會面臨暫時的經濟下行周期時,口紅的銷量會逆市上揚。其實不僅是口紅,影視劇、電影票的消費也會上升,因為大家覺得買一只精致的口紅或者看一場電影可以代替昂貴的奢飾品或者一場旅行,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慰藉。
大蕭條時代,美國的消費方式從昂貴的派對文化轉向更廉價的電影文化,好萊塢開啟第一個黃金20年;日本上世紀90年代進入經濟低迷而帶來日漫迅速發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在韓國政府刺激帶動下,韓國娛樂業的崛起。在蔣科看來,分析過去100年以來,可以看到全球資本市場變化和文娛產業產業的突破之間的一個關聯度。
“我們認為文娛產業ROI(投資回報率)的改善與資本周期的下行有半個周期的關聯。可能在前半個下行周期各個行業都會受到牽連,比如今天中國的文娛一級市場投融資也有7成的下滑,但是在后半個周期,文娛行業反而會帶來回升,有機會獲得更好、更健康的發展。”
那么隨著中國文娛產業進入存量市場,增量機會在哪里?哪些新的增量市場更受資本“青睞”?
通過觀察,蔣科給出了四個方向:新場景,即娛樂+X,娛樂和抗周期的消費產業結合,去給品牌進行人格化的賦能會帶來的新的消費場景;新內容,新內容背后所代表著的新世界觀,可以為這個產業吸引來增量的人群;新科技,新的技術不僅可以用于優化現有影視游產業的質量效率和成本,同時也可以更多地賦能消費、教育、零售等人格化場景;新市場,隨著中國文娛產業進入存量市場,文娛行業的普適需求使海外市場成為下一個開拓地。
與此同時,面對眼下的經濟周期,蔣科對當下眾多正在創業的公司也給出了一些融資建議,在他看來,首先要調整融資節奏和估值預期,充分地考慮和溝通戰略投資者;其次要高度重視盈利和現金流,隨著市場投資邏輯的改變,對于存量市場的大部分行業,某種程度上商業化比用戶增長更加重要;最后,提前去考慮并購整合的可能性。
“不要被自己過去的估值綁架,實現公司價值的路并非只有IPO。中國文娛產業有10~15家50億美金量級以上的巨頭,無論是BAT、頭條,還是已經上市的愛奇藝、B站、虎牙、斗魚等,這些都是潛在的戰略買家,都是其他行業都不具備的。它們不斷拓展,互相滲透,如果你是足夠有價值的資產,就有機會在新的生態獲得更好的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