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8 22:07:32
記者從接近ST圍海和圍海控股人事處得到了一組勞動合同補充協議,按補充協議內容,如這批人集體被解聘,或者他們在發現上市公司董事會出現違規違法問題后集體辭職,則上市公司方面需要賠償他們5倍年薪,合計或超過4500萬元。而按上市公司的公告來看,則只是法定賠償金與2~3倍年薪。
每經記者|沈溦 每經編輯|文多
ST圍海(002586,SZ)管理層與控股股東圍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圍海控股)“內訌”劇情仍在持續展開。
此前,圍海控股稱公司現有管理層惡意設置“黃金降落傘”,安排上市公司與管理層簽署《勞動合同補充協議》,規定高管可以單方面辭職,上市公司須無條件支付巨額賠償金。這筆賠償之巨,對上市公司來說也不是小數目。
在回復深交所問詢時,上市公司補充披露了協議的全部內容,從公告看確實存在這一情況,但賠償情況是:
在發現股東、董事會、監事會的相關決策違規違法等情況下(需經有權部門認可),受聘方可以單方面辭職,并獲得法定賠償金及3倍年薪賠償。
12月18日,從接近上市公司和圍海控股人事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得到了一組勞動合同補充協議,從署名看,應為ST圍海多名高管和員工與上市公司簽署。其中多份協議約定:
如發現董事會、監事會的相關決策違規違法后,受聘方可單方面辭職,并獲5倍年薪補償。
而這一數字與此前上市公司在問詢函回復中披露的賠償金額差距較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這一組勞動合同補充協議(以下簡稱補充協議)中,共出現了22名ST圍海高管及員工的署名。
以署名總經理陳暉的補充協議為例,文件規定甲方上市公司許諾乙方陳暉年薪不低于100萬元,并規定,除乙方因工作失職原因造成甲方重大損失(損失金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在其任期截止的2022年8月15日前,不論甲方的組織結構形式、股東結構發生變更或乙方增持股票計劃及業務承接承諾發生變更,不得單方解聘乙方。
同時規定上市公司如單方解除協議,需向乙方一次性支付年薪總額5倍的賠償金或違約金。如乙方發現甲方董事會、監事會的相關決策違規違法,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乙方可單方面辭職,亦可收到上述賠償金或違約金。
這也意味著,一旦陳暉被上市公司單方解聘或者其認為上市公司董事會出現違規違法問題提出辭職,可從上市公司獲得高達500萬元的補償。此外,上述文件中可以看到,補充協議經過相關部門負責人簽字,并蓋有ST圍海公章。這一組補充協議的簽署時間為12月2日或12月3日。
據記者統計,上述簽署協議人員調整后年薪總和超過900萬元,也就意味著一旦這批人集體被解聘,或者因董事會違規違法而辭職,上市公司方面需掏出的賠償金或違約金則超過4500萬元。
對于該文件的真假,記者12月18日致電圍海控股與ST圍海方面求證,圍海控股相關負責人表示,據他們所知此前有上市公司員工曾透露了相關協議的存在,圍海控股也是就此對其“黃金降落傘”一事提出質疑。該負責人透露,目前圍海控股方面也掌握了部分資料,正準備提交給監管部門。
深交所此前就“黃金降落傘”一事已下發關注函,在上市公司回復中指出,公司之前召開第六屆董事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修訂公司的議案》(注:該文件名為公告原文,但疑似筆誤,應為《關于全面修訂公司<薪酬管理制度>的議案》)。
ST圍海稱,該制度第十六條規定:“協議工資制人員薪酬根據行業內同期市場水平,由雙方協商確定其職等職級、協議工資總額、工資結構和薪酬支付模式,并通過合同(協議)形式予以明確,報領導審批后確定。如協議中涉及違約金及賠償金,從協議約定”。因協議需體現公司與勞動者之間的真實意思表示,因此部分條款需通過談判取得一致意見。
后公司相關部門陸續與中高層以上管理人員進行了勞動合同補充協議的談判。公司于2019年12月16日召開了第六屆董事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審議部分人員勞動合同補充協議書的議案》,對相關條款進行了修訂并做了最終確認。
記者注意到,在上市公司公開的補充協議中,對獲取賠償金和違約金的條件和數額都有了較大改動。公告顯示,在聘任期內,不論甲方(用人方)的組織結構形式、股東及董事發生變更,均不得單方解聘乙方、調整職務、降低乙方年度薪酬或連續三個月未足額支付薪酬,否則乙方有權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甲方應當在該法定賠償金的基礎上額外應一次性向乙方支付年度薪酬總額2倍的賠償金。除非除乙方因工作失職原因造成甲方重大損失(累計損失金額達到1000萬元以上)。
同時如乙方發現甲方股東、董事會、監事會的相關決策違規違法,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乙方提供證據經有權部門認可,乙方有權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甲方應當在該法定賠償金的基礎上,額外應一次性向乙方支付年度薪酬總額3倍的賠償金。
對于上述兩份文件的出入和第一份文件的真偽,ST圍海相關負責人對記者作了解釋。這位負責人稱,因協議需體現公司與勞動者之間的真實意思表示,因此部分條款需通過談判取得一致意見,不同的談判者有不同的版本,而且日期均為空置。同時前幾天公司公章失控,所以相關情況都需要核實。
之后,記者再三詢問第一份協議是否真實簽署,該負責人表示,最近公司突發事件實在太多,傳言也很多,有很多事情暫沒有精力核實,希望能平穩度過這個股東大會,順利實現董監會的交接。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