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6 16:35:29
熱愛時髦和嘗鮮的上海市民,將以更快速度甚至“零時差”接觸到更多全球新品,而國際企業也多了一個極佳的市場熱度“測試點”。這些,都將成為上海建設國際性消費中心的又一特殊競爭力。
每經記者|朱玫潔 發自 上海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在上海,高端百貨不少,進口超市也隨處可見。不過,位于上海國際會展中心旁的這個商場,仍然顯得非常特別。
往里走,品牌專賣店很少見,映入眼簾地是北歐館、日本館、哥倫比亞館、挪威館、法國館……數十個以國家地區命名的商店,層層排開。
它是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于去年進博會結束展覽時開張,被作為進博會一站式交易服務平臺,可謂“365天永不落幕的進博會”。到2019上半年,這里有來自45個國家的22000種商品,智利的葡萄酒、捷克玻璃飾品、日本的小家電……來自海外國家的特色產品——吃的、喝的、用的、工藝品都能在這里找到,可謂“一站式”買遍全球。
其中不乏一些“熟悉的新發現”,比如每次到宜家餐廳才能吃到的瑞典肉丸,在貿易港的北歐館也可以買到速凍版。店員透露,“我們是這款肉丸的(國內)總代理”。今年,在第二屆進博會延展8天期間,瑞典迷你肉丸與蒙古純羊毛護膝、澳大利亞安格斯牛排成為當期最暢銷商品。高峰時期,市民甚至要排隊半個小時才能買上一包肉丸。
不過,市民并非是這里唯一的顧客。在與多家店員攀談時,他們告訴我,這里其實主要對采購商做To B服務,順便對市民開展零售。也因此,這里有許多尚待進入市場的新貨樣品,有的甚至可能是全國獨一份。
漫步在貿易港,有的場館內已設立微型辦公區,產品看樣、品嘗試吃、談判簽單,與采購商的合作可以“一氣呵成”。也有外國客商到場館探訪后,決定把樣品放在這里試試水。實際上,貿易港的重點,正是幫助海外企業縮短和打通進口供應鏈,讓越來越多的商品“進得來、走得通、銷得好”。
當下,已有客商將這里作為全球新品同步首發地。比如,今年4月12日開張的日本館,就同步上架射頻美顏儀、便攜式負離子空氣凈化器等剛剛在日本發布的新品。此前,日本館方面透露,預計年內將推動近500個新品在上海實現國內首發,其中近300個商品有望實現與本國同步發售。“如果消費者反饋較好,我們也會盡快將其轉為一般貿易銷售。”
以往,提起促消費,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品牌引進和場景打造。其實,這背后也考驗著思維和機制創新。從貿易港來看,上海創新運用綜保區保稅倉功能延伸,讓進口商品實現直銷——市民可以根據完稅價購買并當場提離,由貿易港在統一在規定時間內向海關部門集中繳納應征進口稅費。由此,使“展品”真正變“商品”,消費國際新品更加便捷,新的品牌和消費場景也應運而生。
這也意味著,熱愛時髦和嘗鮮的上海市民,又將以更快速度甚至“零時差”接觸到更多全球新品,而國際企業也多了一個極佳的市場熱度“測試點”。這些,都將成為上海建設國際性消費中心的又一特殊競爭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