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2-16 16:35:41
低密度、開放式,太古里在成都聲名大噪,有人說,它成為繼“大熊貓”“火鍋”之后,又一張高含金量的城市名片,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成都的消費活力以及城市競爭力。
每經記者|余蕊均 發自 成都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片)
成都人愛逛太古里,不舍晝夜,不分時節。觀察成都的消費,太古里是一扇窗。
從早10點到晚10點,從深秋到炎夏,從不見人少。這也難怪到訪的外地友人會忍不住問:“成都人民平時都不上班的嗎?”到了周末,更是盛況,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一米多寬的紗帽街兩側來來回回,熙熙攘攘。
開業4年有余,太古里依舊保持著自己的鮮度。一位長期跟蹤商業市場的研究者評價,“每周逛兩次,次次都有新感覺”。一位潮牌代理商感慨,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注重乙方(品牌)的匹配度,“他們做的是‘選擇題’,而不是‘填空題’”。
除了接踵而至的大牌首店、旗艦店外,各種快閃店、IP店、網紅店也讓它更加飽滿鮮活。不再是傳統的“買賣”,走進太古里,優哉游哉地逛一逛,體驗一番,即使什么也不買,也是舒服的。更何況,只要你來了,很難不消費。
時至今日,成都人逛太古里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狀態。但如果早十年,作為西部消費中心的成都卻幾乎沒有高端購物中心,春熙路-鹽市口商圈只有老牌百貨,放到全國來看,更談不上競爭力。
眼看出境日益方便,代購蓬勃興起,成都一度陷入“困境”——想買的買不到、能買到的看不上,消費外流情況不容樂觀。而太古里和隔街相望的成都國際金融中心(IFS)合力改變了這種局面,不僅留得住人,更引得來客。
好的商業項目,不僅能夠重構消費市場,更能重塑城市競爭力。曾有零售領域的專家坦言,盡管成都很早就喊出“國際化”目標,但引起全國關注的案例其實并不多,特別是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必然需要融入世界,讓世界關注。
不久前,英國《Monocle》雜志在此舉辦了亞洲首場高級別會議,作為全球生活方式引領者,《Monocle》評價說,太古里實現了傳統與現代平衡,改變了傳統春熙商圈的形態,是一個“足以讓任何一個國際化都市眼紅”的成功案例。從機場前往市區的路上,還有不少第一次到訪成都的嘉賓迫不及待地詢問:“到太古里了嗎?”
低密度、開放式,太古里在成都聲名大噪,有人說,它成為繼“大熊貓”“火鍋”之后,又一張高含金量的城市名片,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成都的消費活力以及城市競爭力。
事實上,一直以來,市場上總能聽到“打造XX版太古里”的聲音,但復制,談何容易?即便也是紅墻翠竹、青瓦斜檐,商業開發的“神”呢?
消費終究是一種人類行為,人是復雜的,需求是多樣的,不是太古里獨占了成都人的愛,而是因為懂得,才會被選擇。好的城市,亦是如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