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15 18:44:48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0%。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1.2%,非食品價格上漲1.0%;消費品價格上漲4.0%,服務價格上漲1.3%。1~9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5%。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陳旭
10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今年9月全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數據。
當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0%。這也意味著今年年內首次出現“3字頭”的物價漲幅。據國家統計局有關人士介紹,食品價格上漲是影響9月CPI走勢的重要因素。而從環比來看,9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0.9%。
此外,數據還顯示,9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2%,環比上漲0.1%。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官網
對9月CPI指數走勢及其成因,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沈赟解讀稱,從同比看,CPI上漲3.0%。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1.2%,影響CPI上漲約2.21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上漲1.0%,影響CPI上漲約0.82個百分點。
沈赟表示,在食品中,9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69.3%,影響CPI上漲約1.65個百分點。牛肉、羊肉、雞肉、鴨肉和雞蛋價格漲幅在9.4%~18.8%之間;鮮果價格上漲7.7%。上述六項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4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鮮菜價格下降11.8%,影響CPI下降約0.33個百分點。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解讀9月份CPI數據時認為,CPI同比漲幅2013年12月以來首度上探至3%,主要由豬肉和替代品漲價貢獻。9月數據顯示,畜肉影響CPI同比上漲超過2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影響了1.65個百分點,貢獻了55%。
除食品價格外,9月非食品價格上漲有限。中泰證券研究所高級經濟學家、政策組負責人楊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當前CPI上漲主要是受食品價格上漲帶動。9月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長1.5%,與上月持平,環比增長0.2%,仍然在可控區間。

圖片來源:新華社
近一段時期物價走勢格外引人關注,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穩物價措施,對民生保障起到了“托底”作用。
例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要強化生活必需品保供穩價。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通過取消不合理禁養限養規定、保證主產區飼料供應等措施,促進生豬產能加快恢復,做好進口和儲備調節等工作,增加牛羊肉、雞肉等禽肉市場供應,保障節假日等重要時段食品市場供應及價格穩定,密切關注部分關聯產品價格變化,防止物價聯動上漲。
自9月以來,商務部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連續多次開展中央儲備肉投放工作。其中9月19日先期向市場投放中央儲備豬肉1萬噸;緊接著9月24日,專門從事國家儲備肉類管理的華商儲備商品管理中心發布通知稱,再次投放1萬噸凍豬肉;兩天后的9月26日,該中心宣布繼續投放1萬噸儲備凍豬肉。這也意味著,在短短10天之內,總計共有3批共3萬噸儲備豬肉投放市場。
此外在9月初,有關機構還向市場投放中央儲備牛肉2400噸,羊肉1900噸。
9月26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也表示,近期中方企業正在按照市場化原則和世貿組織規則,開展美國農產品的詢價和采購,并已經成交相當規模的大豆和豬肉。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對這些采購予以加征關稅排除。
記者注意到,此前數據顯示,受中央及地方各級儲備凍肉密集投放的影響,臨近國慶假期期間,全國瘦肉型豬出欄均價持續在27元/公斤附近平穩震蕩約20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