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5 00:26:47
港交所上市的中金公司公告,2019年9月24日,公司與騰訊數碼(深圳)有限公司,騰訊控股有限公司間接持有的一家全資附屬公司,訂立股東協議,據此雙方同意于中國成立一家合資技術公司。中金公司指出,此次擬成立合資技術公司為本公司與騰訊把握財富管理領域數字化發展的重大機遇,基于強強聯合的一次創新與探索。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吳永久
高盛是華爾街聞名遐邇的金融巨頭,然而本世紀以來,高盛越來越多地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其實我們是一家科技公司。
如今,中國的券商,也在開始越來越強調金融科技的力量。
港交所上市的中金公司公告,2019年9月24日,公司與騰訊數碼(深圳)有限公司,騰訊控股有限公司間接持有的一家全資附屬公司,訂立股東協議,據此雙方同意于中國成立一家合資技術公司。
公告顯示,該合資技術公司注冊資本擬為人民幣5億元,其中,中金公司持股51%,騰訊數碼持股49%。
該合資技術公司擬通過提供技術平臺開發及數字化運營支持,助力本公司財富管理和零售經紀等業務提供更加便利化、智能化、差異化的財富管理解決方案,提升投顧服務效率,優化精準營銷,強化合規風控,以數字化和金融科技能力推動本公司財富管理業務加快轉型及實現規模化發展。未來在可行情況下,合資技術公司可向其他金融機構開放服務。
中金公司指出,此次擬成立合資技術公司為本公司與騰訊把握財富管理領域數字化發展的重大機遇,基于強強聯合的一次創新與探索。雙方股東將提供合資技術公司正常運營所需資源,并發揮自身優勢支持合資技術公司發展,包括本公司顯著的投顧、產品、資產配置、風控等經驗,以及證券業技術能力和金融人才優勢;以及騰訊顯著的客戶群和生態優勢、數字化能力和經驗、技術和運營人才優勢。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事原本中金公司并不是一定需要予以公告——在公告中,中金公司明確指出:“由于根據上市規則第14.07條,有關成立合資技術公司的各項適用百分比率低于5%,故根據上市規則第14章,該等交易并不構成本公司的須予公布交易。”
某券商人士指出,此類不必一定公告的事項,公司予以主動披露,一般而言是為了向市場傳遞公司有關動態,給予投資者信心支撐。
而中金公司與騰訊的合作由來已久,雖然中金的總部位于北京,而騰訊位于深圳。
2017年9月,騰訊通過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宣布認購中金公司新發行2.075億股H股,認購價為每股13.8港元,總共斥資高達28.64億港元。2019年9月24日,中金公司收于每股15.32港元,據此計算,騰訊方面浮盈超過3億港元。目前持有中金公司4.95%的股份,為公司第三大股東。
中金公司亦指出,騰訊入股后,公司與騰訊在金融服務領域建立并維持集團層面的戰略合作關系。
前兩年證券行業因市場原因收入和利潤普遍下滑,但中金公司實現業績逆勢增長。今年以來行業環境轉暖,中金公司保持業績穩定。半年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金公司實現收入及其他收益總額102億元,同比增長15.7%;實現歸屬于本公司股東及其他權益工具持有人的凈利潤18.81億元,同比增長15.3%。其中財富管理業務分部實現收入30.43億元,同比增長2.6%。
而中金公司在半年報中明確指出,金融科技對公司維持業績可持續增長非常重要:"財富管理業務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變的步伐加快......在私人財富和資產管理規模大幅增長之際,利用數字化等創新手段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立足多樣化的綜合服務模式,發展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培養客戶忠誠度,是推動業績可持續增長的堅實基礎。"
盡管目前尚無券商明確對標高盛,將自己塑造成科技形象,但毫無疑問金融科技賦能行業發展成為共識。諸多券商采取各種手段提高自身科技成色,甚至華泰證券還搞了"HUATECH創新創意大賽",提出"讓技術與行業場景碰撞出優秀創意"。
而在央行9月6日發布的一則消息,則為金融科技更注入強心針。
據央行網站9月6日消息,央行發布關于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的通知。《規劃》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使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居于國際領先水平。
如今,距離2021年不過兩年多時間。顯然,金融科技發展駛入快車道。
不過,有一點仍然是行業共識:金融科技是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創新的產物,它是由科技進步驅動的金融創新。但從本質上看,金融科技依然還是金融范疇,沒有脫離金融的功能屬性和風險屬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