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以“公園城市”為支點 撬動天府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4 23:59:52

 每經記者|李羽龍    每經編輯|王可然    

▲天府中央商務區 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黨群工作部供圖

2019年8月29日,張震宇在興隆湖畔一棟辦公樓的25樓“寶馬出行”的辦公室接受記者采訪。

“站在窗前就能看到興隆湖的優美風景,很舒服。”2018年,張震宇從北京來到成都,負責“寶馬出行”在成都區域的業務拓展。每天,他都會在站25樓的窗前,看看興隆湖的景致。他告訴記者,其實,天府新區除了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外,其對新思想新事物的開放態度和包容精神也給了他足夠的信心。

的確,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的天府新區,這里氣候溫潤,不僅有龍泉山等眾多的自然生態資源,還有興隆湖、錦江生態帶、鹿溪智谷、綠道的宜人景色……

“公園城市”理念更是基于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與自然關系演進規律、城市文明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和深邃洞見;更是基于對天府新區生態立城實踐探索的認可和對成都獨特生態本底、豐厚文化底蘊、國家戰略作用的深切期許和歷史囑托。

近年來,天府新區憑借綠色生態本底,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奮力建設新時代公園城市,經濟總量在19個國家級新區中排名第5位,社會關注度、經濟活躍度、區域標識度持續躍升。

▲成都科學城 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黨群工作部供圖

探索六大價值目標 賦能新經濟發展

天府新區始終貫穿“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以人為本”的人本理念、“共享共建”的發展邏輯,提出了公園城市“1436”創新實踐經驗,包括公園城市生態轉化的六大價值目標: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詩意棲居的美學價值、以文化人的人文價值、綠色低碳的經濟價值、健康怡人的生活價值、和諧公平的社會價值。以及從“產城人”到“人城產”、從“城中建園”到“園中建城”、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等實踐路徑。

在美麗的興隆湖畔,有一處天府新經濟產業園,總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這是天府新區為企業提供科技研發、總部辦公、成果轉化等功能的復合型濱湖辦公空間。數據顯示,這里已引進7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創新平臺、行業知名企業和機構。其中,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已形成了27項核心技術、64項科研成果、207項專利申請,其發展潛力可見一斑。

從規劃之初,天府新區就明確了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發展底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彰顯公園城市的“生態屬性”“空間屬性”“公共屬性”,堅持“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規劃理念,依托優美的山水田林本底、多樣的山地淺丘地形、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城鄉融合的組團式空間布局,按照“先規劃后建設、先生態后產業、先立境后營城”的時序科學組織城市開發,以大尺度生態廊道區隔城市組群,以高標準生態綠道串聯城市社區,著力錨固生態骨架網絡、錨固藍綠發展空間、錨固人與自然的關系。努力實現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交相輝映,賦能新經濟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這樣表示:“公園城市”就是公共底板下的生態、生活和生產,其意義正在于理順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需要站在高遠的視角來對待公園城市建設。天府新區的經濟發展形勢充分體現了這一觀點。按照公園城市建設的目標價值和實踐路徑,天府新區結合“產業生態圈”發展思路,以項目為中心組織經濟工作,引進商湯科技、安謀中國、紫光芯城、正大中國總部、華誼藝術小鎮等重大產業項目240多個,總投資突破3600億元。并在成都科學城布局11平方公里的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獨角獸島、天府智慧島、天府無線谷、天府數字港等數字經濟產業載體,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和5G產業,引進中科曙光、云從科技、阿里云等重大項目80余個,數字經濟在天府新區呈現出集聚成鏈、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完善功能布局 增強全球資源吸附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對“公園城市”建設有這樣的理解:“公園城市”模式系統性規劃、調整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加強綠色生態建設,不只是為了去實現一個經濟指標,更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從長遠規劃看,生態環境質量是公園城市建設的底色。

2018年3月18日,成都地鐵1號線三期正式開通運營,這是連接成都中心城區與天府新區核心區的首條地鐵線路,如今,人們乘坐地鐵1號線就可到興隆湖游玩。

堅持以綠色生態為底,發展公共交通,未來的天府新區“四橫六縱”的快速路網將與成都市區19條地鐵線路構織內部成網、外部聯通的城市軌道交通網。同時,依托區域國際性大交通格局,以高鐵天府站為中樞直接接駁全國高鐵網絡,借助“蓉歐班列”形成直達歐洲的貨運通道。

作為唯一坐擁兩座國際機場的國家級新區,天府新區將占據“中國航空第四城”最佳口岸,成為西部最大國際航空樞紐。今后,天府新區各產業功能區的道路,都能直接通達機場。天府新區已按照服務人口1萬至3萬人、服務半徑500至600米標準,規劃布局了118個基本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生活圈”,城區覆蓋率達100%。

站在天府新區規劃廳觀景臺遠眺,仿佛進入天空之境,藍天白云倒映著湛藍的興隆湖,城市建筑鑲嵌在湖邊,綠道游走其中,這里城市和公園相擁,充滿朝氣。

2018年落戶天府新經濟產業園的AI平臺公司——成都商湯科技有限公司的辦公樓里,人臉識別、手勢識別、自動駕駛等AI技術在體驗區贏得每一位到訪者的贊嘆。作為“獨角獸島”首個“獨角獸”企業,成都商湯業務已涵蓋智慧城市、智能硬件、交通、地產、金融、教育等多個領域。

天府新區將公園城市“首提地”的優勢轉化為引領公園城市建設的戰略優勢,探索完善以市場為主體的生態價值轉化機制,兼顧生態屬性和經濟屬性,以發展外向型經濟為主渠道,以打造服務效率最高、市場活力最強、綜合成本最低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為目標,用好用活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優勢,以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聚合強大開放氣場,按照“法治環境規范、投資貿易便利、創新要素集聚、監管高效便捷、協同開放效果顯著”的要求,以提升保稅物流中心(B型)等開放載體的服務水平為起點,推進通關監管模式創新,以天府中央商務區總部基地建設為抓手,以完善的城市功能、良好的生態本底和產業功能區建設變革經濟組織方式,同步推進重點功能區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建設和產業導入,集聚具有獨特優勢的研發、設計、營銷、結算等功能型總部,完善與高能級總部經濟相適應的法律仲裁、會計審計、知識產權、人力資源等配套支撐體系,建設生態型、智慧化的世界商務樞紐,增強全球要素資源吸附集聚和運用轉化能力。

短短5年,天府新區從一個“初生的嬰兒”快速成長為了“青春少年”,截至2018年底,天府新區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萬余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00多億元、累計引進重大產業項目近600余個、協議總投資突破1萬億元。其中,僅2018年就完成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700億元。

強化品牌輸出 形成國內外經貿交往良好勢頭

西南財大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賈晉認為:天府新區如果能實現在更大區域內配置資源,在更大的空間去搶占市場,在開放合作中探索新的發展模式,那就能在未來的區域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2019年4月22日,首屆公園城市論壇在天府新區舉行,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公園城市·未來之城——公園城市的理論研究和路徑探索”,論壇匯集了全球專家智慧,為進一步提升公園城市規劃建設水平,研討、總結和提煉具有全球推廣價值與示范意義的公園城市發展理論和實踐經驗。

優化全域生態格局,在尊重和順應自然的基礎上,天府新區依托“川字三河并流、一山連接兩廊”生態骨架,突出生態河道的紐帶作用和大型湖泊的節點功能,構建“一山兩楔三廊,五河六湖多渠”生態格局,并強化天府新區“公園城市首提地”印記,發掘和培育天府新區公園城市IP,營造消費場景和生活場景,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天府新區模式。

不得不說,天府新區的這些創新突破已經或正在形成了強大的品牌輸出力,公園城市首提地的名聲也使其美譽度和影響力得到持續提升。

2019年9月5日,以“智匯蓉城·樂駕V來”為主題的第二十二屆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盛大開幕,國內外130多個汽車品牌齊聚天府新區,1600余量車輛展出,展出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

2019年8月27日,極星成都生產基地開幕儀式在天府新區新興產業園舉行,標志著基地正式投入運營。

2019年8月10日至13日,世警會極限消防員、消防百米障礙越野跑、高爾夫比賽項目分別在天府新區消防救援大隊、中國現代五項賽事中心外部公共綠化區、天府新區麓山國際鄉村俱樂部舉行。

2019年8月7日,天府新區與華為公司簽訂鯤鵬生態基地項目合作協議,標志著成都與華為共建的華為鯤鵬天府實驗室及鯤鵬生態基地正式落戶成都天府新區;2019年3月21日,第100屆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在西部博覽城拉開帷幕,來自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4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4000余家參展商參展,帶來近百萬種參展商品,展團數量創歷屆之最……

如此密集的國內外盛大活動和項目簽約落地在天府新區舉行,這是天府新區“公園城市首提地”的品牌輸出產生的強大磁場效應,并以此形成了國內外經貿交往的良好勢頭。

在今年7月召開的天府新區2019半年工作會議暨功能區建設推進工作會議上,四川天府新區管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天府新區成都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任遠指出:天府新區“二次創業”已經進入一個攻堅階段;高標準規劃建設天府新區是千年立城大事業。

目前,天府新區通過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先期導入快速提升區域增值空間,夯實城市發展的自我造血功能,從產業變革浪潮中找準切入點,不斷培育、鞏固和增強公園城市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