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21 23:40:57
在阿爾茲海默病理研究過程中,梁京的團隊注意到兩個數據:70%的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同時患有不安綜合癥;17%的患者同時患有癲癇。“這說明了一件事:阿爾茲海默癥的患者,抑制神經受體一定是出了問題。”梁京介紹道。
每經記者|楊棄非 每經實習記者|劉美琳 每經編輯|楊歡

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 每經實習記者 劉美琳 攝
2019年9月21日,是第26個“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據了解,2018年全球共有5000萬余人患有阿爾茲海默病(又稱中老年癡呆癥),平均每3秒,就會新增一位患者。
今年“世界阿爾茲海默病日”的主題是“從容面對,不再回避”,實際上“從容面對”阿爾茲海默癥并不容易。盡管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阿爾茲海默與其他失智癥列入全球前五大致死原因,但人類始終對阿爾茲海默癥束手無策。與此同時,阿爾茲海默病還是老齡人口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據統計,中國近七成老人走失事件均源于阿爾茲海默癥。
面對這一世界級難題,全球許多的科學家都投身于阿爾茲海默癥的病理和治療研究,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梁京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支撐蛋白-抑制神經受體”理論奠基人,梁京主攻阿爾茲海默癥已有20余年。
為何要窮盡畢生之力研究阿爾茲海默癥?梁京坦言,“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如果哪一天他們失去記憶了,不認得你了,甚至說不出你的名字,這是一個非常悲慘的現實。我們絕對不希望一個人在失去認知的情況下走完他的人生道路。”
通過十多年的努力,梁京帶領的研究團隊已找到了阿爾茲海默癥的藥物作用靶點,藥物開發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9月19日舉行的2019第二屆中歐生命科學發展與合作論壇方案上,梁京教授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享了她最新的研究成果。
因果倒置的一個世紀
在過去的近一個世紀里,由于對發病機理認知的因果倒置,人類始終對阿爾茲海默癥束手無策。
1906年11月的一次科學會議上,一位名叫阿爾茲海默的德國醫生公布了一個病人的病例。這位已故的女性病人患有嚴重的記憶障礙,說話困難并很難理解別人對她講的話,后期病情迅速惡化,于1906年去世。
阿爾茲海默醫生從未見過類似的病例,在尸檢中他驚訝地發現:病人的大腦已嚴重萎縮。在顯微鏡下,阿爾茲海默觀察到,病人幾乎整個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都含有一些細小的粟粒狀顆粒,里面有著特殊物質沉積。這便是后來被命名的“淀粉樣斑塊”。
近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淀粉樣斑塊是破壞記憶和運動神經元功能的罪魁禍首。然而近兩年的研究已經發現,這些物質也同時存在于正常的、沒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大腦中。
“這意味著,淀粉樣斑塊不是致使阿爾滋海默的一個誘因,更有可能是一個結果。”梁京解釋說,“所以,在最開始以克服淀粉樣斑塊為目標去開發的所有藥物的臨床實驗都失敗了。”
病理搞錯了近一個世紀,阿爾滋海默藥物研發的失敗似乎成為了再正常不過的事——2018年1月份,全球制藥巨頭輝瑞宣布關閉阿爾茲海默癥和帕金森新藥研發,并為此裁員近300人。而此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另一家跨國巨頭日本武田藥廠也宣布,阿爾茲海默癥藥物吡格列酮臨床Ⅲ期試驗失敗。盡管已累計投入了數千億美元,全球已經有近16年無阿爾茲海默癥新藥上市。
提前干預阿爾茲海默癥正成為可能
現如今,雖然治愈阿爾茲海默仍然極其困難,但提前干預、延緩發病時間正在成為可能。
在阿爾茲海默病理研究過程中,梁京的團隊注意到兩個數據:70%的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同時患有不安綜合癥;17%的患者同時患有癲癇。“這說明了一件事:阿爾茲海默癥的患者,抑制神經受體一定是出了問題。”梁京介紹道。
粗略地講,抑制神經受體的作用就是使大腦由興奮轉向抑制。功能不全時,人會表現為興奮、失眠、焦慮;活躍時,又容易導致抑郁、嗜睡和無精打采。
然而各項技術卻顯示,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抑制神經受體并沒有發生數目上的改變,國際上也沒有人對于抑制神經受體進行深入的探討。不過,經過多年的持續研究后,梁京終于發現,雖然抑制神經受體并沒有發生數目上的改變,但抑制神經受體的“輔助者”——支撐蛋白卻發生了數量減少和異常。
“毫無疑問,沒有這個蛋白質的支撐,所有的抑制神經受體都無法再有正常功能。這也就得出了我們的理論:支撐蛋白和抑制神經受體的通路發生故障,是阿爾茲海默癥的重要發病機制。”梁京表示,基于這一病理發現,其團隊正在進行藥物研發和康復方案的研究,相應的藥物和保健品已在美國申報FDA認證。
另一方面,梁京也進一步與記者分享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抑郁癥與阿爾茲海默癥的關系。
在對小鼠進行獨居三周的實驗后,梁京發現,動物產生的抑郁癥病理變化與阿爾茲海默癥是相同的。“人類和老鼠都是群居動物,小鼠獨居3周,類似于人類社會分離約3個月。我們現在已經發現,至少在缺乏支撐蛋白致使抑制神經受體的功能出現異常,這個病理機制是相似的。”
“這是我們正在投的一篇文章,也是我們的最新研究。”梁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抑郁癥反反復復地發作,患者總需要一個結果。”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