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學費太貴,這個國家大學生平均背負35萬元學貸,有人一輩子都還不清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9-18 06:44:53

 每經編輯|孫志成 杜恒峰 杜波    

曾幾何時,每每談到助學貸款的壓力,人們似乎只會把焦點放在美國。但最近幾年,英國也對大學助學貸款制度——或還款方法——進行了一些調整,導致英國大學生在畢業后面臨的債務壓力絲毫不比美國大學生輕。

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經合組織(OECD)一項全面的國際比較調查顯示,英國學生繳納的學費是世界最高之一,他們背負的債務也最多,但他們的收入卻不見得高于其他發達國家畢業生。

圖片來源:攝圖網

學費貴,學貸多

據BBC報道,幾年前英國大學學費開始飛漲,目前本科生一年的最高學費是9250英鎊,在OECD國家中僅次于美國,但是英國大學生畢業后的收入卻遠不及美國。

據觀察者網,在2006 年,英國大學學費的上限還只有3000英鎊,但在2012年卻直接調升至9000英鎊。后來,英國政府又再次通過立法,將學費上限由9000英鎊提高至9250英鎊。

高昂的學費讓英國大學生一畢業就成了“負翁”,據《參考消息》援引《泰晤士報》,報告分析了11個國家的可比數據,發現畢業時,英國學生負債水平最高,平均為49812美元(約35萬元人民幣)。其次是挪威學生,平均負債為28698美元。

據了解,英國人的學貸償還是看畢業后的年收入而定,一旦年收入超過2.1萬英鎊,政府就會通過稅務系統自動扣除,由超出標準(2.1萬英鎊)的收入中扣除9%還貸,償還期30年。也就是說,如果畢業后收入低于2.1萬英鎊,就不用還。

圖片來源:攝圖網

倫敦智庫財政研究所(IFS)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畢業成本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多數畢業生至50歲左右時,都還會有學生貸款未清償,現行的制度可能存在重大問題。這給英國政府造成了巨大壓力,有意思的是,這項政策本來是為了節省開支用的。

2016年,英國政府為了削減開支,將學生資助改為貸款,外界曾估計此舉每年可為政府節省16億英鎊(約人民幣152.7億元),但事與愿違,由于還款比例低,許多學生的學貸可能永遠無法清償。如果過了30年還無法還清,政府就會免除所有的學貸余額。

據IFS研究報告指出,若按此標準繼續執行,約77.4%的畢業生將永遠無法還清貸款。且從長遠來看,英國政府每年支付學生貸款的將達到59億英鎊。

畢業收入低

據英國研究機構 High Fliers Research發布的《2018英國畢業生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英國前100強的雇主愿意給大學畢業生提供的薪資在平均3萬英鎊/年。

但這只是平均數字,據BBC報道,在英國,出身于好的學校會對畢業后的收入產生巨大影響。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帝國理工和牛津大學的學生在畢業5年后,平均年收入可超過4萬英鎊。英國24所羅素集團大學的畢業生在畢業5年后,平均年收入也能達到3.35萬英鎊——比其它大學畢業生高約40%。

另一方面,一些學校的畢業生——其中不乏舞蹈和戲劇學院的學生,在畢業5年后的年收入只有約1.5萬英鎊。

圖片來源:攝圖網

據《泰晤士報》,有些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的收入甚至沒有中途輟學者高。據報道,自然科學、數學和統計學專業的畢業生的平均薪酬是中途輟學者的平均薪酬的181%,而那些攻讀藝術、人文、社會科學或新聞專業的畢業生的收入則是中途輟學者的收入的92%。在本次調查中,英國是唯一該比例低于100%的國家。

總體上,2017年,英國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是中途輟學者的收入的142%,低于2013年的154%,這表明畢業生的溢價有所下降。

據BBC報道,博太(BakerTilly)等幾家會計師事務所虛擬了若干學生借貸和償還的情形。所有這些虛擬學生都借了三年的學費(每年9000英鎊)和每年4000英鎊生活費,總額3.9萬英鎊。 

第一位虛擬學生假設以英國平均年薪為起點,之后每年漲薪1000英鎊。他在30年后將總共償還78882英鎊,而仍有14513英鎊沒有還清而被勾銷。

第二名每年漲薪2000英鎊。他在25年之后將清債,需支付的總額為83791英鎊。

第三名每年漲薪4000英鎊,18年后可以還清貸款,那時支付的總數達到71873英鎊。

OECD教育主管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在發布年度教育報告時說,英國政府應該采取更多措施來解決大學教育質量偏低的問題。正是教育質量問題,使得一些畢業生的收入低于中途輟學者的收入。

據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報告。自從2012年學費改革之后,大學生對于學費的性價比的滿意度就一直在下降,而不滿意程度卻與日俱增。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們認為大學學費高、教學質量低、上課時間短、生活成本高。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參考消息、BBC、泰晤士報、觀察者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