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中國版抗洪神器來啦 武漢建拼裝式防洪墻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19 18:09:15

近日武昌江灘月亮灣堤防亮相了新的鋁合金拼裝式防洪墻.其實這款“國產抗洪神器”幾年前在武漢已經投入使用,而類似裝置也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出現過。不過從這點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防洪能力有明顯提升,但防洪工作仍然艱巨。

每經編輯|張楊運

時值盛夏,雨季來臨,很多地方面臨著洪水的威脅,尤其是臨水的城市,河水泛濫嚴重威脅到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據湖北日報報道, 7月16日,858米長嶄新的鋁合金拼裝式防洪墻已在武昌江灘月亮灣堤防投入使用。

圖片來源:東方IC

每年汛期,武漢市江河堤防上的各類“抗洪神器”各顯神功。繼漢口江灘的橡膠子堤后,被譽為“國產防洪神器”的拼裝式防洪墻近日已在武昌江灘月亮灣堤防安裝完畢,該防洪墻選用了強力較大的鋁合金材質作為擋板,能夠頂住洪水長時間浸泡和高強度加壓。

圖片來源:東方IC

據介紹,不同于填土筑堤和鋼筋混凝土防洪堤,拼裝式防洪墻安裝簡單,只需先裝好立柱,再安裝擋板,最后調整好水平負重,鉸緊螺栓等幾個步驟。非汛期時可拆卸不用,這種“神器”保障了月亮灣城市陽臺景觀效果,延續了城市陽臺觀景視線。大多數時間為開敞形式,讓市民能更好地觀景、親水。

目前該堤段正處于景觀綠化、亮化過程中。

圖片來源:東方IC

據悉,武昌江灘月亮灣段由于河道深、岸坡陡,受水流沖刷的影響,歷來是武漢防洪的重點區域。此次月亮灣段堤防應用新建拼裝式防洪墻長度833米,高度為2米,同時在城市陽臺架空層臨堤側擋土墻與改建防洪墻之間填筑生態緩坡,實現了濱水景觀與城市陽臺的有機融合。

武漢防汛壓力為什么那么大?

湖北素有“洪水走廊”之稱,是長江流域防洪最險要的省份,“自古荊楚多水患,治荊楚必先治水患”,而武漢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地段,自古就有“為政之要,在于江防”。

圖片來源:長江日報

上中游來水施壓 下游回水頂托

長江上游、中游來水施壓,下游頂托,使武漢承受著“上下夾擊”的壓力。

長江武漢段上游,有川水、渝水和湘水直接注入。其中,宜昌以上段的長江干流來水,在長江武漢段的上游來水中占比最大。

165條中小河流在漢匯流“加壓”

武漢地處長江、漢江交匯口,從各處匯入的河流眾多。靖澤文統計,除長江最大支流漢江外,在武漢境內有165條長度在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境內總長2166.4公里,在漢匯流后入長江。中小河流來水量約占武漢洪水總量的1%左右。

城市地面高度低于長江最高水位

數據顯示,除少數山丘和湖塘外,武漢市區的一般地面高程為21米至27米,比有記錄以來的長江武漢關最高水位(1954年為29.73米)低2—8米。武漢平均地面高程為24米,而1865年至2010年武漢多年平均最高洪水水位為25.5米,高出地面1.5米。統計顯示,武漢低于25.5米的區域占全市近六成的面積。而武漢地面高程低于19.5米的區域,占全市約1/10的面積。

江底土質不好堤壩易被掏空

有專家表示,武漢屬于近代沖擊二元結構地質,最上層是近代沖擊黏土、粉質黏土、淤泥質土層,下面是透水砂層,這就導致江水與武漢地層底下是相通的,因此河岸易受沖刷變化,堤基滲透性強。

此外據武漢市稅務局消息,從各級水文、氣象部門預測和其他省市發生的水雨汛情看,今年梅雨期武漢市雨量偏多、強度偏大,梅雨期歷時偏長,防汛排澇工作形勢嚴峻。

到底誰才是“防洪神器”?

拼裝式建筑

而武漢的拼裝式防洪墻有所不同的是,被冠以了“國產防洪神器”的名號,能夠頂住洪水長時間浸泡和高強度加壓。

其實被譽為國產防洪神器的拼裝式防洪墻也早已在武漢投入實際應用應對洪水檢驗。

長江日報曾報道,武漢市首段拼裝式防洪墻,位于流通巷漢江畔,大約200米,于2016年10月安裝到位。

而這種防洪鋼板在中國的哈爾濱七八年前就有了。

哈爾濱防洪墻 圖片來源:東方IC

裝配式“防洪神器”原理其實大同小異。

2013年時,奧地利小鎮格賴因(Grein)洪水爆發,當地官員紛紛表示其他地區也將受到極度沖擊,然后為了保護民眾的安全,他們就搞來了一套可以移動、可以拆卸的“防洪墻”。

原理如下圖:

圖片來源:東方IC

這種防洪裝置對地基要求必須是混凝土結構。混凝土嵌入堤壩很多,并且要在外加固。

首先,防洪擋板水壓差極其敏感,只有在水面平靜,圍擋內外水壓差較小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效力。而在我國,一些地方江河湖泊洪水來勢洶洶,水流極不穩定,大的洪水來臨時,卡車和船只都有可能會被瞬間吞噬,在此情況下,防洪擋板恐怕只能鞭長莫及。這類防洪裝置對地基也有要求,必須是混凝土結構。

沙袋

不過相較于神器,沙袋由于最經常出現在我國防汛抗洪的救災現場,在與德國“防洪神器”的比較中,被貼上了中國標簽。

但尤其是在應對管涌搶險等嚴重險情時,中外做法都是一致地使用沙袋,網友眼中的“土辦法”卻具有極強的普適性。

圖片來源:東方IC

近年來我國防洪能力有明顯提升,但防洪工作仍然艱巨

無論怎樣“自黑”,中國的防洪能力和應急水平的提升都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據央視網,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我國每年因水災死亡人數約4000人,而2010年以來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了數百人。

當然,中國江河湖泊眾多,大陸性氣候和自西向東三級階梯的地理走勢也導致水患頻頻,尤其是我國中小河流量多面廣、建設標準低、防洪能力弱,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艱巨的任務。

近些年一些城市積水嚴重,這也說明,在治理城市內澇等方面,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城市內澇,某種程度上是城市高速擴張,但基礎設施建設未能跟上的現實反映。要補齊內澇治理的短板,就必須把城市各類基礎設施的“底線標準”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設必須回到責任與科學。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湖北日報、長江日報、央視網、東方IC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國產 防洪神器 雨季 亮相 水泥 武漢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