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9 23:05:13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廖 丹
7月8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以“科技·創新發展之源”為主題的2019中國保險業科技創新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
會上,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互聯網在保險行業的應用,大大降低了觸達的成本。金融需要最新的科技來助力,改造基礎提升效率。”李揚指出,在下一階段,要更深入地讓科技手段和保險經營理念相結合,找合適的場景并定價,為廣大的老百姓、企業來管理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認為:“保險科技改變了保險產品的研發和定價模式。科技催生了創新場景化、定制化、智能化的產品,并實現保險產品定價的動態化、差異化與精確化。”而除了產品、渠道的變革,朱俊生還從保險業務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等另外兩大方面,全面闡述了科技如何推動行業變革。
同時,本次研討會上還發布了“2019保險科技白皮書”。
從互聯網保險到科技賦能
縱觀中國保險科技的發展歷程,一 開始是將科技應用于銷售渠道的變革。近年來,無論是保險公司還是保險中介平臺紛紛布局線上渠道,互聯網保險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從經營主體而言,2012年,我國只有39家保險機構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到2017年市場主體增加至131家,其中,人身險公司61家、財產險公司70家。
“互聯網保險在場景開發上確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李揚指出,作為高度依賴場景化的保險業,關鍵在于如何揭示各種各樣的場景,以及用與風險相匹配的能力進行定價。正是由于風險無處不在,保險也無處不在。近年來,業內借助金融科技,找到了很多在以往難以預料到的需求,使得保險場景得以大大拓展。
在互聯網保險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具有創新意義的產品,比如兼具口碑和銷量的退貨運費險等。上述《白皮書》認為,在技術和市場的推動下,互聯網保險既推動了行業競爭發展演化,也不斷豐富自身內涵。
總體來看,互聯網保險從“小額簡單標準化”到“靈活定制長期化”的產品特性轉變、從理財需求為主到風險保障為主的產品導向轉變、從奇葩險種的噱頭式創新到場景融合服務民生的專業化創新轉變,互聯網保險正逐步走向科技化、專業化、理性化。
在朱俊生看來,科技的引入,特別是在一些互聯網場景上,有一些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時至今日,人們更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除了渠道變革,場景創造,會不會利用科技發揮連接和重構的作用,構建新的生態?重心正悄然從互聯網保險向科技賦能轉變。
2012~2015年,我國互聯網保險增長約20倍。在2015年互聯網保險爆發式增長后,保費增速開始出現快速下滑。2017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1835.29億元,同比下降21.83%。互聯網渠道保費收入趨于穩定,顯示傳統保險公司借助互聯網渠道快速、低成本地接觸海量客戶,從“線下”到“線上”轉移的發展方式已進入瓶頸期,亟待保險科技的力量。
亟待技術助力風險管控
在談及下一步如何更深入地利用科技手段,改變保險業態時,李揚表示:“我們還要對一些核心的領域用到科技,比如核保。”他指出,科技賦能保險產品,就是在保險公司尋找風險、風險定價、風險管理的每一個鏈條上,讓科技發揮其作用。核保通常理解為大核保的概念,包括了投保申請、審核承保條件等環節。
2018年,各大險企競相探索智能核保在“百萬醫療險”等產品的應用,改變傳統市場的投保方式。所謂智能核保,是保險公司利用智能規則引擎、語音圖像識別系統、電子簽名、人臉識別技術、醫院系統互聯、財務數據互聯等智能化中后臺系統,保障客戶投保完全自主完成的過程,使得核保的成本效益達到最優化。
朱俊生認為,在業務模式的變革方面,還需要我們做更多。“以需求驅動的健康險產品百萬醫療險為例,如果在中后端不應用科技,產品的賠付率就會慢慢地往上走,背后的風險可能就會顯現。”在其看來,中后端對科技的應用還沒有被挖掘出來。
李揚還舉例稱,將保險的功能嵌入到各種各樣的金融產品鏈條中,會大大提高其信用,比如在資產證券化、結構性金融產品中嵌入保險的環節,能夠幫助國家完善信用體系建設,防范信用風險。在李揚看來,下一階段,要更深入地讓科技手段和保險經營理念相結合,找合適的場景并定價,為廣大的老百姓、企業來管理風險。
保險科技并非簡單的“保險+科技”,在朱俊生看來,未來,科技將繼續推動一些商業模式的創新,為保險價值鏈的各個環節賦能。他列舉了幾個可能涉及到的模式創新:第一,科技已經成為一個必備的生產要素,即科技與保險的深度融合;第二,保險的金融屬性和服務屬性的深度融合;第三,是跨界的連接與跨行業深度融合,比如“健康保險+健康服務”,“養老保險+養老社區”等;第四,是線上和線下的深度融合。
完善保險科技發展監管體系
保險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監管層面的鼓勵、引導和規范。《白皮書》認為,科技為保險業創造了全新的發展空間,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保險業借助科技力量,有望突破行業發展的難點、痛點,而科技的應用也會以保險為本,保險創新的本源仍然是保障功能。
以“奇葩險”為例,監管叫停了戀愛險、貼條險等產品,并頻頻發布風險提示。“保險開發的過程中,不應有博彩性質,而是盡可能要和日常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李揚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非常迅速,也要警惕泡沫。
對于中國快速發展的保險科技,朱俊生認為,有的時候監管難以適應保險科技帶來的變革,科技改變了行業,監管相應需要作更多的調整,增強適應性。他提出,要完善適應保險科技發展的監管體系。
具體而言,首先要鼓勵保險科技創新,不能因為一些偽創新來抹殺創新的重要性。其次,當我們的業務已經科技化,監管怎么科技化?只有監管機構自身如何發展數字化監管,才能更好地適應行業已經變化的業態。再次,也要增強監管的穩定性,不確定性可能會引起市場比較大的擾動。此外,朱俊生還提及打通監管機構和其他部門的數據隔閡、加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問題。
從保險機構的角度而言,朱俊生表示,“目前中小主體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要綜合運用保險科技,提高創新水平。”他建議,保險公司需要在人才、組織、文化等方面深刻變革,比如增加建立科技型的組織,讓公司文化對科技試錯有更多的包容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