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09 23:05:09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姚祥云

▲《白皮書》發布現場 每經記者 韓陽 攝
7月8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以“科技·創新發展之源”為主題的2019中國保險業科技創新研討會在北京成功舉辦。在此次研討會上,一份名為《從科技賦能到場景重構》的2019年保險科技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重磅出爐。
《白皮書》由每日經濟新聞保險團隊通力合作,從“市場定義、業務模式發展、監管、應用生態與發展格局、海外前瞻”五大部分,全方位呈現前沿領域動態,也是行業內首份以媒體視角發布的保險科技白皮書。多位行業專家學者、來自50多家保險機構的人士見證了《白皮書》的發布,評價其“理性、全面地闡述了近20年來中國保險科技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運用科技的手段給傳統金融、保險業賦能,使之成為積極、正能量的管理風險的因素意義重大。作為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媒體,每日經濟新聞引領行業前瞻、深度聚焦于保險價值鏈變革之源,為行業前行貢獻一份力量。
系統梳理:從互聯網保險到科技賦能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保險業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8016.62億元,同比增長3.92%。從長期來看,中國保險業的體量和增速十分可觀。以2017年全球保費市場排名而言,我國保費規模位列世界第二,安聯經濟研究中心預計在未來十年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新增保費將在中國產生。
縱觀中國保險科技的發展歷程,開始于將科技應用到銷售渠道的變革。《白皮書》將中國保險科技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大階段:
第一、起步階段:傳統保險的線上化(1997~2012年);
第二、發展階段:互聯網保險創新潮(2014年~2016年);
第三、重構階段:保險中介、保險機構百花齊放階段(2017年~至今)。
在互聯網保險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具有創新意義的產品,比如兼具口碑和銷量的退貨運費險、百萬醫療險等。《白皮書》認為,在技術和市場的推動下,互聯網保險既推動了行業競爭發展演化,也不斷豐富自身內涵。
總體來看,互聯網保險從“小額簡單標準化”到“靈活定制長期化”的產品特性轉變、從以理財需求為主到以風險保障為主的產品導向轉變、從奇葩險種的噱頭式創新到場景融合服務民生的專業化創新轉變,互聯網保險正逐步走向科技化、專業化、理性化。
《白皮書》認為,2017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首次同比下滑,顯示傳統保險公司借助互聯網渠道快速、低成本地接觸海量客戶,從“線下”到“線上”轉移的發展方式已進入瓶頸期,亟待保險科技的深度賦能。
案例評析:鮮活呈現保險科技動態監管
保險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監管層面的鼓勵、引導和規范。《白皮書》認為,科技為保險業創造了全新的發展空間,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保險業借助科技力量,有望突破行業發展的難點、痛點,而科技的應用也會以保險為本,保險創新的本源仍然是保障功能。
《白皮書》以“奇葩險”、相互保險、百萬醫療險等紅極一時的保險創新為典型案例,詳細梳理了產品從浮出水面到市場反響,最終觸動動態監管的過程。
案例一:“奇葩險”在賺足了大眾眼球的同時,也引來沸沸揚揚的質疑之聲。
監管動作:叫停,頻頻發布風險提示。
案例二:“相互保”和“京東互保”曇花一現,“水滴互助”及其他互助平臺相繼被監管約談。
監管動作:專項整治(業務資質、虛假誤導宣傳、警示非法建立資金池風險)。
案例三:“百萬醫療險”進入紅海市場,無法續保等理賠糾紛逐漸暴露。
監管動作:要求厘清“連續投保”和“保證續保”的區別,避免宣傳誤導。
《白皮書》指出,保險機構需準確利用新技術作為風險保障的助力,確保正確的應用科技手段,提升自身風控能力以及核心競爭力。
生態揭示:五大生態場景下競爭格局形成
業內人士指出,保險科技的本源在于尋找風險,刻畫風險,能夠為風險定價。近年來,行業對于場景,尤其是互聯網保險場景的挖掘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白皮書》從“電商平臺保險、信用保證保險、健康險、保證保險、航旅生態”五大熱門場景切入,梳理場景保險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背后的發展動能。
以誕生于2010年的電商平臺保險——退貨運費險為例,用于解決在互聯網交易過程中,若買賣雙方產生退貨糾紛,保險公司則依據投保人提供的貨物單號對退貨過程中所產生的運費提供相應理賠。在上線初期,退貨運費險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直到傳統保險精算師與互聯網電商業務部門長期的交流和博弈之后,基于電商大數據消費行為定價的退貨運費險才初見雛形,中國保險市場上首次出現了運用大數據運算的動態精算模型。
“雙11”披露的數據顯示,2012~2016年,退貨運費險保費從千萬級飆升至4億元。2015年,參與主體數量從最初的1家急劇擴張,發展格局巨變。
另一個較為典型的是信用保證險近年來穩步增長,成為互聯網非車險的主力軍。一方面,政策環境提出要充分發揮信用保證保險的融資增信功能,為信用保證保險創造了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從市場環境來看,消費型經濟加快轉型、產業融合趨勢進一步發展、市場開放程度提升、金融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等共同推動了社會信貸與增信需求,而信用保證保險在資金資產兩端中扮演著很好的“連接器”以及信貸“穩定器”角色。而在市場環境帶動下,對信用保證保險的需求也同步擴張,尤其是與個人消費金融、小微企業融資和互聯網征信相關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成為新的市場增長熱點。
在市場空間和政策的激勵下,包括平安產險、眾安保險、陽光信保、中國人保等公司,均有開展信保業務,且數據透露了持續的增長動能。
海外前瞻:助力保險公司知己知彼
近年來,國內保險科技的前進勢頭相當迅猛。有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球約有保險科技初創公司1500家。其中,中國已成立保險科技初創公司約120家,占全球總數的8%。海外前瞻無疑有助于國內保險公司認清形勢,取其精華。
《白皮書》列舉了以英國、德國、意大利等為代表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新加坡等國較為知名或借鑒意義很強的保險科技實例。
以應用車聯網等技術的UBI車險為例,核心概念則在于:給予具有安全駕駛行為的司機保費優惠。因此,UBI的推廣不僅能夠使保險公司強化車險定價能力,還可以引導司機形成良好的駕駛習慣,產生良好的個人與社會效應。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約有1740萬份有效UBI車險保單,增幅達到26%。與此同時,共有353家保險機構推出UBI車險產品。
在海外保險科技的應用實例中,健康險的科技應用也較為廣泛,值得國內保險公司借鑒。以互聯網等技術為基礎的Oscar Health模式顯示,其“保險+健康管理”的實現主要體現為三大模式:首先是快速核保;其次是使用移動互聯網工具促進會員互動并提供服務;最后引入移動工具幫助會員管理健康。
《白皮書》提出了海外保險科技的發展趨勢和展望,包括:更加滿足細分領域的需求;區塊鏈作為主要驅動因素來減少欺詐行為發生的頻率;新設備將大行其道等。有些改變已然發生,有些趨勢正在形成,《白皮書》深度聚焦于保險價值鏈變革之源,為行業前行獻力。科技在保險業還會有怎樣的應用,未來又將如何發展,每日經濟新聞將持續關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