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4-18 10:33:40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劉彥龍認為,中國動力電池技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核心技術方面跟國外仍有一定的差距,而隨著中國動力電池市場份額快速擴大,陸陸續續有國外的企業向中國電池及材料企業發起專利訴訟,要求付費。
每經記者| 歐陽凱 每經編輯|張海妮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歐陽凱 攝
進入2019年以來,動力電池行業正在急劇變化。4月17日下午,在由星盈科技主辦的2019中國新能源企業家高峰論壇上饒峰會上,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表示,2018年前20強的企業已經占了超九成,前5家企業占53%,尤其是今年集中度更明顯。根據最新統計,第一季度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家企業的市場占比已經接近70%,二三線企業未來生存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隨著2020年之后補貼完全取消,日韓企業也會快速進入中國市場,屆時競爭還會更慘烈。
劉彥龍還特別提醒道,隨著中國動力電池領域市場份額快速上升,國外一些大的機構、企業陸續開始對國內的電池及材料企業提出了專利方面的訴訟,要求付費,這需要引起國內企業的高度重視。
劉彥龍談到,中國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目標已經確定,先后制定2025年、2030年的發展目標,尤其是提出,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目標要達到上千萬輛,但2018年只有125萬輛左右,這也意味著動力電池還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與此相應的,國家相關發展規劃也對動力電池提出了要求,例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就提出,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分別要達到350Wh/kg、400Wh/kg和500Wh/kg,電池系統成本分別要達到1元/Wh、0.9元/Wh和0.8元/Wh以下。
“目前動力電池系統的成本已經接近1塊錢1瓦時,國家規劃也是支持到2025年達到350瓦時/公斤,以目前的進展基本可以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劉彥龍表示。
針對動力電池技術及材料路線,劉彥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稱,補貼取消以后,不同的材料可能會有相應的市場份額調整。
劉彥龍告訴記者,隨著三元高鎳材料占比提升,安全事故也越來越多,安全性問題也是越發凸顯。為此,去年5月份,工信部還特別組織幾個工作組到一些車企調研,了解發生各種事故的原因。他指出,企業不能過度追求高能量密度,而犧牲掉一些安全措施。現在在三元材料方面很多企業積累也還不夠,如果快速地采用三元材料,其也意味著售后成本會更高。
在劉彥龍看來,補貼退坡,就代表全產業鏈都要為補貼下降作出貢獻,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四大關鍵材料都要配合做出相應的價格下降。“前一段時間,國外也對全球前四大車企的制造成本做過統計。寧德時代目前是國內最大的電池企業,但是其制造成本也是最高的,所以未來電池行業競爭將是全方位的綜合競爭。”劉彥龍補充說道。
事實上,全球鋰電產業最先發端于日本,隨后被韓國進一步推廣,走出三星SDI(三星)與LG化學(LG)兩強。隨著比亞迪與寧德時代先后崛起,帶領中國力量在全球鋰電市場愈戰愈勇,拿下了大量市場份額,全球鋰電產業正在快速中國化,但快速成長的中國鋰電企業并非一帆風順。
劉彥龍認為,中國動力電池技術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核心技術方面跟國外仍有一定的差距,而隨著中國動力電池市場份額快速擴大,陸陸續續有國外的企業向中國電池及材料企業發起專利訴訟,要求付費。
“去年就有一家公司對國內三元材料提出了付費要求,我們協會也組織一些企業去應對,目前有6家企業都和他們簽訂了付費協議。”劉彥龍指出。
早前,LG以“ATL(寧德新能源)向美國大量出口在中國生產的價格低廉、質量低下的電池”為由,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申請禁止進口ATL電池。為推波助瀾,LG在美國向ATL還發起了專利訴訟,指控ATL侵犯其3項電池隔膜專利。去年11月21日,美國ITC發布公告,正式對中國部分電池及電子化學器件發起337調查。
劉彥龍表示,現如今雙方和解,ATL也支付了一定的費用,但預料下一步國外企業會對國內隔膜企業發出專利要求,目前協會也在積極組織,準備成立知識產權聯盟來共同應對,希望專利問題能引起國內企業的高度重視。
“我國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已取得快速發展,具備了一定競爭能力,但前景依然嚴峻。對中國電池企業來說,要加緊修煉內功,完成更多技術儲備,加快上游資源布局和國外投資設廠,以應對對手的貿易保護戰、價格戰、專利戰等。”劉彥龍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