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5 10:22:42
對于很多80后、90后來說,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點一份外賣已經是家常便飯,就算有心情、有精力想要回家“小露一手”,也沒有太多時間去跑到菜市場挑挑揀揀。
或許上面的問題此前會讓人感到遺憾。但隨著新零售的興起,菜市場正駛入了數字化升級的快車道,尤其是在年輕人習慣了的外賣訂餐平臺餓了么等app上線菜場服務后,“自己回家做飯”這樣的小確幸也變得輕易就能實現。
蔬菜、海鮮和肉禽的訂單量同比增長65%,交易額同比增長56%,餓了么提供的北京地區2018年線上菜市場數據,印證了這一潮流變化。

北京這一古老的城市,曾經存在過的菜市場不知凡幾。但近年來隨著消費者需求、購物渠道變化以及環境整治的要求,不少菜市場已經不復存在。
但菜市場畢竟是滿足老百姓生活中的剛需,在此背景下,新零售時代的菜市場自然與數字化產生了碰撞。餓了么數據顯示,北京的農光里農貿市場、北苑社區便民市場、大稿村菜市場、豐益眾菜市場、定福莊北一區農貿市場為過去一年來線上訂單最多的5個菜市場,其中位于朝陽區的定福莊北一區農貿市場線上訂單增幅超11倍。
激增的訂單表明了消費者的認可,而事實也證明,餓了么的線上菜場極大滿足了消費者的生活需要,尤其是對于經常要加班的人群來說。
從餓了么數據來看,在北京,買菜的訂單高峰出現在下午5-7點之間,相比北京整體外賣訂單晚高峰來說,晚間采購食材高峰提早約一小時。與全國買菜下單時間相比,北京人傍晚5點之后的訂單占比比全國高出4%,在凌晨0-2點間還有2%的預約訂單,看來北京人的做菜靈感通常來自深夜。
而從商品品類來看,香菜、西紅柿、小蔥、香蔥、圓生菜是過去一年中北京消費者購買最多的商品。此外,對于朝天椒、燒餅、皮皮蝦和海螺的菜場訂單,北京在全國均排名第一。就此來看,不論是主食、蔬菜還是海鮮,消費者都能在線上菜場一站購齊,體驗和走進線下菜市場一模一樣。
在O2O獨立分析師、社區電商觀察者彭成京看來,菜市場的數據化是順應商業本質和降本提效的發展需求所作出的改變。尤其是隨著年輕用戶群體對時間和效率的要求提升,需要有對應的技術和方式適應這種市場要求。
但他也提出,菜市場的數字化改造目前仍處于過渡階段,中老年人及家庭主婦依然是菜市場日常的主要消費群體,而年輕消費者只占少數。而隨著菜市場數字化升級的持續推進,對年輕消費者的需求越發了解,數字化的菜市場仍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數字化驅動下,菜市場的科技轉身得以更好的滿足消費者需求,這也讓那些沒時間、沒精力去逛菜市場的人,同樣能夠買到菜市場里的菜。正是看到了這樣的市場需求,越來越的老城區舊菜場和網紅菜市場紛紛上線餓了么。同時,菜市場的數字化形式也變得多樣起來。
如“菜老包”是一家專注互聯網農貿市場生鮮的公司,通過將一些菜攤統一包裝品牌化上線,目前它已經是餓了么平臺上全國銷量第一的品牌。另據了解,該品牌近年在餓了么、美團上銷量增長迅速,日均訂單量已超3萬單。
除上述菜老包一般的規模型企業外,還有單一商戶也上線了餓了么平臺。對于他們來說,上線餓了么后,如果用戶下單后存在自家菜品品種不足的情況,可以通過幫用戶購買同菜場其它檔口食材來解決問題,是一種“買手”角色。
此外,菜鳥前置倉驛站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務,通過依托一家菜市場,租下一間房間作為小型倉庫,在網上平臺接單后整理加工包裝蔬菜,再由騎手配送……
隨著各地菜市場的上線、菜場數字化形式的越發多元,消費者在現場菜場不僅能買到傳統菜場所能看到的商品,還能選購菜市場小檔口提供的個性化商品服務,如半份菜、加工好的魚片、先打出的肉糜等。
而這都是手機上的菜市場給人們帶來的前所未有的便利生活體驗。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