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3-05 23:06:33
3月3日,湖南代表團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擬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提交聯名提案,呼吁設立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努力推動湖南從內陸大省向開放強省轉變,進一步發揮湖南“一帶一部”區位優勢,更好地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
每經記者|黃名揚 每經編輯|楊歡
3月3日,湖南代表團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擬以代表團集體名義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出建議,希望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湖南的發展添一把柴、加一把火。

圖片來源:湖南衛視截圖
這樣的畫面似曾相識,兩年前全國兩會期間,湖南代表團將《關于批準設立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議》,作為全團首個集體建議遞交大會。
 
甚至在更早的2015年,也是全國兩會期間,住湘全國政協委員就已聯名向大會提交提案,呼吁以文化及相關產業為重點,申建“中國長沙(文化先導型)自由貿易園區”。
 
一而再,再而三,湖南為何如此執著?再度呼吁設立自貿區,底氣從何而來?
執著
時間回溯至2016年12月,湖南省政府向國務院報送《關于設立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請示》,次年1月,國務院正式將請示批轉至商務部。
 
在當時,湖南省商務廳廳長徐湘平將這一進展,看作是“意味著湖南自貿區申報已經拿到了第一張‘綠卡’,進入關鍵時段”。
2017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湖南代表團以全團名義,建議國務院批準設立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議商務部等國家相關部委給予湖南一定的改革創新政策支持,支持湖南開展有中部地區特色的先行先試。
然而間隔不足一個月,第三批自貿區“放榜”,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7地自貿區獲批,一個由南至北、由東至西的“1+3+7”的自貿區試點新格局正式形成——湖南未在其列。
重振旗鼓,2019年湖南再度呼吁建立自貿區。從年初開始,就不時有相關消息見諸報端。
1月26日,在湖南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湖南省長許達哲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湖南將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積極復制推廣自貿區經驗,申報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
 
2月18日,湖南省政府常務會議再次詳細指出,要突出湖南特色扎實做好申報工作,針對已獲批的先行先試任務,協調各地各部門完善相關配套政策,爭取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盡快獲批。
3月3日,湖南代表團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擬以代表團集體名義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出關于設立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的建議,當中戰略定位更加明確:“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聯通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兩大經濟主軸的自由貿易走廊,中非經貿合作的先行區,促進區域綠色協調發展的引領區和以開放促發展、帶動區域脫貧攻堅的示范區”。
對比其涵蓋范圍,與兩年前的提案并無二致。即依托現有國家級新區和園區,實施范圍120平方公里左右,涉及長沙片區、岳陽片區、郴州片區三個片區。
為何
首先,自貿區本身的“好處”,是巨大的吸引力之一,這一點企業深有體會。
 
“很多企業雖然在湖南,但辦理出關入關手續卻在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特變電工衡陽變壓器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種衍民就曾坦言,對于一個有大量進出口業務的企業來說,“這樣倒來倒去”,延長了企業的等待時間,降低了貨物進出口速度。
 
“如果湖南設立自貿區,企業在自貿區就能出關了,能降低企業成本。有了這個平臺,湖南招商引資的優勢就會更明顯。”湖南企業家彭輝如是說。
 
同時,他還認為,除了對企業、經濟發展的利好,自貿區并不只是與政府企業相關,“在自由貿易區進口后,相當一部分商品會免稅或低稅。”這與當地每個人的生活,都可謂都息息相關。
 
其次,自貿區對于當下的湖南而言,可能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當前湖南的發展,正處于轉換發展動能、重塑經濟空間、形成競爭新優勢、奮力走在中部崛起最前列的關鍵時期——“湖南的發展,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需要高水平開放平臺的有力支撐”。
 
在這樣的重要時期,全國政協委員劉長庚認為,自貿區的設立不僅能夠更好地讓湖南產品走出去,還能加快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動,助推湖南高水平、全方位對外開放。
 
不僅是自身發展迫切需要自貿區,“中部兄弟們”的加速崛起,恐怕也是湖南“坐不住”的原因之一。
 
在第三批自貿區名單中,同處中部地區的湖北和河南自貿區,掛牌一年多以來所見成效是非常明顯的。
據統計,在去年第三批自貿區“周年考”之前,截至當年2月底,湖北自貿區武漢、襄陽、宜昌三大片區共新增市場主體10697家。“11個月,新增企業7875家,且個個都是‘精品’。”時任武漢片區管委會改革創新局局長的鐘復平說。
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美國半導體設備、科大訊飛、上海聯影、小米等重點項目,一批世界500強項目、“互聯網+獨角獸”企業就已紛紛在片區落地。
 
再看湖南的另一個“中部兄弟”河南,其根據自身的發展定位,一年多時間里圍繞服務于“一帶一路”,在建設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方面,也是碩果累累。
認準發展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商所依賴的現代物流體系,河南自貿試驗區的全國性快遞集散中心正式投入運營,鄭州一舉成為繼北上廣之后,新的國際郵件集散中心。
同時,開封、洛陽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開通試運行,以及互聯互通的“信息絲綢之路”建設,為河南進一步建設國際交通物流通道奠定了基礎。
 
 “外逼內急”,湖南的“執著”不是沒有道理。
底氣?
再度呼吁設立自貿區,湖南底氣從何而來?
 
得益于區位和交通特點,湖北和河南有的“優勢”,湖南也不落下風。
 
全國政協委員張健指出,湖南境內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多條高鐵動脈交會,城陵磯等港口通江達海,長沙黃花機場年吞吐量旅客超過2500萬人次,交通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同時,湖南的“湘歐快線”已開通至歐洲、中亞27個國家的11條線路,躋身全國中歐班列五強。
 
張健暢想,若自貿區能夠設立,借助于上述交通和產業優勢,“湖南的動車、高鐵等高精尖制造業產品,都可以通過我們的自貿區走出去。”
 
更重要的是,為了申請建立自貿區,湖南已經努力把功課做在了前面。
據湖南省商務廳介紹,截止到去年11月底,湖南全省已擁有16個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和123個省級園區;培育了10個優勢產業集群、9個千億產業、4個千億產業園區,開放平臺數量居中部第一。
不僅如此,為了做好“預習”,湖南復制推廣和先行先試成效顯著。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國家已確定的153項自貿試驗區經驗中,湖南已復制推廣完成109項,還有33項在加快復制推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與上海、廣東、福建、天津自貿區的綜合性改革不同,湖南曾經“落榜”的第三批自貿區,都打出了更具地方特色的“改革牌”。
 
在2017年第三批自貿試驗區名單公布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的王受文也強調,7省市的自貿區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尋求差異化發展。
 
不同批次的自貿試驗區之間既要有接力關系,注重已有經驗的傳承;也要有錯位關系,結合各自特點進行創新發展。同時,還應加強全國自貿試驗區間的交流互動和統籌發展。
 
在全國綜合性和地方特色型都已兼具的自貿區格局下,湖南想要“圓夢”,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在自貿區的定位和特色上,如何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封面圖出自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