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21 23:06:50
每經記者|李蕾 肖芮冬 每經編輯|肖芮冬
繼2月1日“咪蒙”團隊發布道歉信以來,2月21日有了最新進展,“咪蒙”微信公眾號被注銷了,旗下的“才華有限青年”賬號也顯示注銷。同時,今日頭條、鳳凰網大風號、知乎等平臺也封禁了“咪蒙”“才華有限青年”的賬號。鳳凰網對此表示“全部關閉,不得轉世”,這引發熱議。
咪蒙原名馬凌,因運作“咪蒙”微信公眾號而名聲大噪,也是令大量內容創業者心生向往的目標之一。不過,一路走來,這個公眾號和咪蒙本人一直被爭議環繞。這一次,監管和市場沒有再給她補救的機會。
2月21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致電咪蒙旗下多個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公司——霍爾果斯爆炸糖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卻無人接聽。之后聯系其母公司、由咪蒙本人擔任法人的北京十月初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對方表示“不方便回應”,隨即掛斷了電話。
對于內容創業的行業生態,天奇創投基金管理合伙人魏武揮從去年就開始強調已進入“冬天”。“天花板在降低,紅線在抬高。行走到2018年,內容創業這四個字,已經不再金光閃閃了。”
“咪蒙”商業帝國坍塌
馬凌生于1976年,曾在《南方都市報》當了12年編輯,出過3本書,這是馬凌運營“咪蒙”公眾號之前的履歷。2014年底,咪蒙離開媒體、涉足影視傳媒,這次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她甚至一度要依靠抵押房子償還債務。
此后的咪蒙,在大家普遍認為微信公眾號紅利期已過的背景下,開始做起了公眾號。自己寫作,自己運營,將曾經的文字功底和媒體經驗發揮到最大。
有人曾經統計過,2015年9月15日,“咪蒙”微信公眾號發出第一篇文章《女友對你作?你應該謝天謝地,因為她愛你》,反響不錯。到了這個公號的第三篇文章《你為什么是外貌協會》時,閱讀量就已經突破10萬加,這是很多或者說絕大多數運營了若干年的微信公號都無法做到的。此后,隨著《致賤人:我憑什么要幫你》《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調,而是你玻璃心》等多篇爆款文章的發出,咪蒙積累了大量粉絲,躋身真正的自媒體網紅。直到其本次發布道歉信之前,公開資料顯示的粉絲數為1400萬。
隨著閱讀量的攀升,水漲船高的還有微信公眾號的廣告報價。2016年10月,咪蒙公號的廣告頭條報價為45萬元;2017年年中,這一價格更新為頭條68萬元、欄目冠名(周末故事)30萬元、二條軟文38萬元、底部banner15萬元;到了去年底,咪蒙公號的頭條報價已經達到80萬元。
圍繞這一“掙錢”產業,咪蒙也在上下游進行了諸多布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啟信寶數據顯示,馬凌本人擔任法人的企業就有7家,公司旗下一共運營了5個公眾號賬號。“咪蒙”和“才華有限青年”公號被注銷后,旗下其他幾個公眾號的最新情況如下:“非正常姐姐”共發布358篇原創文章,目前內容全部清空;“李粒粒LiLiLi”2月13號發聲明表示2月22日恢復更新;“好疼的咪蒙”先改名“大大棉襖”,后又更名為“愛就是知道”,目前內容也已全部清空。
內容創業入冬?
“咪蒙”公號注銷的事情,在內容創業圈和投資圈都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對于很多創業者來說,咪蒙的造富神話具有相當的誘惑力,那個著名的“五萬月薪實習生”吸引著更多人投身這一領域。
資本在前面幾年也對這個細分賽道表現出了足夠的興趣。根據IT桔子的統計,在內容創業所屬的“媒體及閱讀”這一行業,近年來不論投資數量還是金額都相當可觀。
客觀來說,雖然數字看起來仍然漂亮,但已經出現了一定的下降趨勢。隨便翻翻過去幾年內容創業的投融資情況,會發現類似“咪蒙”的暴富故事在反復上演。且不說papi醬曾經獲得的1200萬元融資(后來也遭遇了撤資),拿到融資的自媒體號也不在少數。
但魏武揮沒有那么看好。2018年他在公開場合就提醒過創業者,內容創業已經進入冬天。他的觀點非常實際:“天下生意,道理千萬條,差價第一條。利潤總是等于收入減去成本。對于投資行業來說,內容標的估值太高,想象力也不大,如果就是做做廣告的話,中間差價有限。”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內容創業永恒的主題——變現。頭頭是道投資基金董事姚臻曾經在文章中解釋過資本格局下的內容本質:“第一種,內容是對人類精神需求的滿足,靠自身實現變現,包括影視、音樂、文化、娛樂,甚至知識付費。第二種,內容帶來流量,流量在轉化成付費產品落地的過程當中,有非常多的形式,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不僅是內容,還需要供應鏈和各種產品形式,包括廣告。”
在以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上,變現的渠道無非就是幾種——流量收益、廣告變現、知識付費、內容電商、社群消費等。咪蒙選擇的是廣告,因為流量和轉化率足夠撐得起;也有一些垂直類的公號會選擇只做電商,方式不一而足。
但重要的是,正如魏武揮所說,對于創業者來說,始終要注意成本抬高的問題。“有很多內容創業項目在找新的商業模式,比如電商。一上新的商業模式,成本就上去了。”
高的創服合伙人金葉宸則向記者透露,去年到另一家內容平臺開會的時候就聽說了要收緊自媒體管理:“具體是要給平臺發證,監管從業者。去年就在反復說的監管問題,咪蒙以為喊喊口號做雙面人就可以糊弄了。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不要試圖打擦邊球。目前內容創業的環境我認為還是挺好的。”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內容行業投資人也告訴記者,咪蒙的案例是個例,目前整個內容行業生態雖然競爭激烈,但形態和模式也一直在進化,玩法也非常多,這一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