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準入審批取消后環評監管反趨嚴 環評書編制人員構成犯罪將終身禁止從業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2-11 21:54:13

新修改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大幅強化法律責任,實施單位和人員的“雙罰制”。法律規定,環評文件如果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對建設單位將處50萬至200萬元罰款,對其相關責任人員處5萬至20萬元罰款;對技術單位罰款額度由1至3倍提高到3至5倍,并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禁止從業。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新修改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已于2018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由于新法取消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行政許可事項,行業內有聲音猜測:環評監管是不是放松了?

針對環境影響評價法取消環評機構資質許可等有關問題,近日生態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介紹,取消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的前置準入審批,并不意味著不管,相反,環境影響評價法對監督管理、責任追究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

如果環評文件存在嚴重質量問題,本次出臺的新法對單位和人員將實施“雙罰制”——對技術單位罰款額度由1至3倍提高到3至5倍,并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禁止從業;對編制人員實施5年內禁止從業等處罰,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終身禁止從業。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環評法處罰力度大幅提升

經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修改通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已經正式施行。對于此次修改,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稱,修改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不再強制要求由具有資質的環評機構編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規定建設單位既可以可委托技術單位為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如果自身就具備相應技術能力也可以自行編制,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通過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提升環評技術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也有利于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推進實體經濟發展。

其中,修改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將環評文件的責任主體由環評機構改為建設單位。對此,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介紹,長期以來,環評機構作為環評文件的責任主體,間接造成建設單位只重視環評審批,不關心環評內容和落實,項目建設過程中擅自變更、“批建不符、不落實三同時等違規問題屢有發生。為督促建設單位自覺履行環保責任,按照誰獲益誰擔責的原則,修訂后的法律明確規定,建設單位對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內容和結論負責,技術單位承擔相應責任。

“這將促使建設單位切實把環評文件的編制、相應生態環保對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實放在心上,從被動‘要我做轉變為主動我要做,真正做到對自己負責,也有利于建設單位從環評編制質量方面擇優選擇技術單位,逐步淘汰那些不負責任、粗制濫造的技術單位,凈化和規范環評從業市場。”上述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說。

負責人強調,環境影響評價法雖然取消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的前置準入審批,但對監督管理、責任追究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賦予了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更強有力的監管武器,將對相關違法行為形成有效震懾。

其中,大幅強化法律責任,實施單位和人員的“雙罰制”。環評文件如果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對建設單位將處50萬至200萬元罰款,對其相關責任人員處5萬至20萬元罰款;對技術單位罰款額度由13倍提高到35倍,并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禁止從業;對編制人員實施5年內禁止從業等處罰,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終身禁止從業。

將定期對報告書開展復核

環評文件質量參差不齊,甚至一些拼湊文件的情況仍時有發生,近年來有關環評質量的爭議不斷。

來自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度各級環保部門共對存在違規問題的143家環評機構予以行政處理255家次,對256名環評工程師予以行政處理266人次。

在環評機構查處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包括:主持編制的環評文件質量較差、資質申請中隱瞞相關情況、不按要求提交檢查材料和質量控制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其中環評文件質量問題占到90%。

與此同時,2016年,各級環保部門對存在違規問題的132家環評機構予以行政處理處罰共計201次。上述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主持編制的環評文件質量較差、不按要求提交檢查材料和質量控制制度落實不到位等。

一位地方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環評報告的質量問題較為突出,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的環評報告應付的占比較高,因為做出來的環評報告質量太差,當地一年內已清理了好幾家環評機構。

新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后,相關部門將如何加強監管?

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介紹,為確保環評資質取消后,環評文件質量不下降、環評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作用不削弱,環境部將加快制定有關管理文件,并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該負責人強調,進一步加大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力度,在日常考核基礎上,輔以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定期對全國審批的報告書(表)開展復核,強化重點單位和重點行業靶向監管,對發現的違規單位和人員實施嚴管重罰。抓緊建設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落實信用管理要求,營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難行的良性市場秩序。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新修改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已于2018年12月29日公布施行,由于新法取消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行政許可事項,行業內有聲音猜測:環評監管是不是放松了? 針對環境影響評價法取消環評機構資質許可等有關問題,近日生態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介紹,取消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的前置準入審批,并不意味著不管,相反,環境影響評價法對監督管理、責任追究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 如果環評文件存在嚴重質量問題,本次出臺的新法對單位和人員將實施“雙罰制”——對技術單位罰款額度由1至3倍提高到3至5倍,并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禁止從業;對編制人員實施5年內禁止從業等處罰,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終身禁止從業。 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環評法處罰力度大幅提升 經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修改通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已經正式施行。對于此次修改,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稱,修改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不再強制要求由具有資質的環評機構編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規定建設單位既可以可委托技術單位為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如果自身就具備相應技術能力也可以自行編制,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通過更加充分的市場競爭提升環評技術服務水平和服務意識,也有利于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推進實體經濟發展。 其中,修改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將環評文件的責任主體由環評機構改為建設單位。對此,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介紹,長期以來,環評機構作為環評文件的責任主體,間接造成建設單位只重視環評審批,不關心環評內容和落實,項目建設過程中擅自變更、“批建不符”、不落實“三同時”等違規問題屢有發生。為督促建設單位自覺履行環保責任,按照誰獲益誰擔責的原則,修訂后的法律明確規定,建設單位對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內容和結論負責,技術單位承擔相應責任。 “這將促使建設單位切實把環評文件的編制、相應生態環保對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實放在心上,從被動‘要我做’轉變為主動‘我要做’,真正做到對自己負責,也有利于建設單位從環評編制質量方面擇優選擇技術單位,逐步淘汰那些不負責任、粗制濫造的技術單位,凈化和規范環評從業市場。”上述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說。 該負責人強調,環境影響評價法雖然取消了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的前置準入審批,但對監督管理、責任追究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賦予了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更強有力的監管武器,將對相關違法行為形成有效震懾。 其中,大幅強化法律責任,實施單位和人員的“雙罰制”。環評文件如果存在嚴重質量問題,對建設單位將處50萬至200萬元罰款,對其相關責任人員處5萬至20萬元罰款;對技術單位罰款額度由1至3倍提高到3至5倍,并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禁止從業;對編制人員實施5年內禁止從業等處罰,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終身禁止從業。 將定期對報告書開展復核 環評文件質量參差不齊,甚至一些拼湊文件的情況仍時有發生,近年來有關環評質量的爭議不斷。 來自環境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度各級環保部門共對存在違規問題的143家環評機構予以行政處理255家次,對256名環評工程師予以行政處理266人次。 在環評機構查處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包括:主持編制的環評文件質量較差、資質申請中隱瞞相關情況、不按要求提交檢查材料和質量控制制度落實不到位等,其中環評文件質量問題占到90%。 與此同時,2016年,各級環保部門對存在違規問題的132家環評機構予以行政處理處罰共計201次。上述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主持編制的環評文件質量較差、不按要求提交檢查材料和質量控制制度落實不到位等。 一位地方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環評報告的質量問題較為突出,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的環評報告應付的占比較高,因為做出來的環評報告質量太差,當地一年內已清理了好幾家環評機構。 新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實施后,相關部門將如何加強監管? 環境部環評司負責人介紹,為確保環評資質取消后,環評文件質量不下降、環評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作用不削弱,環境部將加快制定有關管理文件,并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該負責人強調,進一步加大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力度,在日常考核基礎上,輔以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定期對全國審批的報告書(表)開展復核,強化重點單位和重點行業靶向監管,對發現的違規單位和人員實施嚴管重罰。抓緊建設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落實信用管理要求,營造守信者受益、失信者難行的良性市場秩序。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環評 行政許可 資質審批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