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中國 2019-02-09 18:10:28
節前一周,上市公司商譽計提導致業績成片爆雷,一時間“天雷”滾滾,那場面簡直讓人置身一部科幻大片。從狗年年末蔓延至今的上市公司業績爆雷現象,有發展成一種破窗效應的風險。可爆可不爆的,就都搶著爆了。
這個春節過得很是科幻。
節前一周,上市公司因為商譽計提導致業績成片爆雷,一時間“天雷”滾滾,那場面簡直讓人置身一部科幻大片。
沒想到,春節期間,我們果真就被拖進一部科幻大片——根據劉慈欣小說改編的《流浪地球》——難以自拔。
由于事關人類生死存亡這樣的大事,拯救地球人人有責,所以大爺我也不敢怠慢,趕緊去電影院學習學習如何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
形勢十萬火急,看得人憂心如焚。太陽即將毀滅。“萬物生長靠太陽”,這個過去漫長歲月中作為人類物質來源與精神支柱的存在,即將變成死亡和恐怖的象征。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這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再次在耳邊響起,幸運的是,人類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抗爭到底。
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開始實施。然而,人類所能制造的普通尺寸人造環境無法承受漫長的逃脫之旅。所以,人類只得在地球的一側安裝上巨大的地球發動機,將整個巨大地球環境圈化為移民方舟,以此逃離太陽系,前往新家園。

當然,逃離太陽系的代價是高昂的。藝術、倫理、常識……一件又一件人類長時間形成的優良文化傳統開始從人性中剝離,這個時候,一直以來讓人類心潮澎湃的股票市場也無人問津,只好宣布暫停交易2500年(大爺我腦補了一下),逝去的生命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對生存的強烈渴望。但是,疑惑和猜忌這些人性之惡依然頑強殘留,一度在人類當中引發叛亂之火,幸虧太陽最后的滅亡瞬間平息了一切流言,人類最終別無選擇地懷揣希望踏上漫長的流浪之旅。
“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為無數生在這個時代的人彌留之際的遺言。它包含著人類這個種族亙古不變的永恒心聲:我們要活下去。
結尾處,幸存的地球人類繼續操控著地球在宇宙中飄蕩,主角已經做了爺爺,他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接下來數十代人都要繼續保持這樣的生活,直到比鄰星的光輝重新照耀地球。
待到地球抵達遙遠的新家園,地球上的秩序開始恢復正常,重建人類文明的運動又將開啟,藝術、倫理、常識被重新植入人性,當然,恐懼與貪婪也一并植入,于是,作為現代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股票市場在暫停了2500年后終于獲得了重新開張的機會,全球主要交易所一致同意選擇在中國的正月初五(中國人迎財神的日子)這一天舉行敲鐘儀式,宣布恢復正常交易,接下來,人類迎來了宇宙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超級大牛市,全球股市持續上漲了1000年(大爺我又腦補了一下)。
看完《流浪地球》,我有一種人定勝天的豪邁,想想看,咱們連地球都可以拯救,那還有什么拯救不了?
咱們股市遇到的麻煩,跟多少年后地球遇到的麻煩相比,那簡直就是小兒科,所以,雖然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困難,我們還是要對全體股民齊心協力帶領股市逃離熊市抱有必勝信心。
不得不佩服劉慈欣的想象力太豐富,把宇宙太空過去未來虛構得如此真實。
但是,假如劉大師來股市看看,他是不是會驚詫于上市業績爆雷這腦洞開得比自己還大?
春節前,一大堆的商譽計提公告,都是虧十幾億、幾十億的,最后還出來虧百億的,比突然遇見宇宙黑洞還要嚇人啊。
同花順數據顯示,至1月30日晚,已有超過300家公司發布預虧公告,按預虧上限來看,預虧超20億元的公司數達36家,預虧超10億的有91家之多。凈利潤同比下滑的公司數量更巨。較上年凈利潤減少的公司達878家,累計凈虧損1033.58億元,總計減少額度達到4430.77億元。其中,凈利減少超10億元的公司達到122家;凈利潤減少超100億的共兩家,分別為中國人壽凈利潤減少193.52億元、中興通訊減少112.68億元。
直到春節前,狗年業績爆雷最后一晚,其滑稽程度簡直“登峰造極”。
有網友發表評論說:以前有扇貝逃跑事件,現在有養豬餓死事件,養豬虧損29到33億元,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如果餓死的每頭豬是100公斤,就要餓死近4000萬頭!如果餓死的是每頭50公斤,就是要餓死近8000千萬頭豬!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數字?用滿山遍野可能還形容不過來!這是在侮辱人呢還是在侮辱豬呢?

更有甚者,天神娛樂市值只有44億,卻虧損了78億,整個公司都是別人的,還要倒虧一個公司!另外虧損超過市值的上市公司還有華業資本、利源精制、金龍機電、*ST華信、天山生物等。
如此猛烈的業績爆雷,“禍根”是因為2015年前后由于上市公司大干快上的收購行為積累了巨大的商譽風險。
彼時市場主題投資極為盛行,而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往往是市場狂熱追捧的題材。
不能說所有的上市公司在那個環境里都是為了迎合市場的炒作需求而積極開展并購重組活動,但是,應該說有相當部分的上市公司熱心于收購的動機是為了制造炒作題材推高股價,然后為大股東高位減持創造最佳時機。
由于收購就可以引發投資者的狂熱追捧,就可以推高股價,于是,很多上市公司都拼命往新興產業尋找并購標的,而新興產業中的上市公司往往都是輕資產型公司,于是就以非常高的溢價進行收購,形成巨大商譽。
這些商譽爆裂的風險巨大,基本上是一開始就注定了的。
因為有許多收購的動機一開始就不是純正的。
商譽風險通俗來說就是上市公司的市值減去凈資產的“泡沫”資產。比如:A公司收購B公司花了2000萬,但B公司凈資產只有500萬,那么多出的1500萬就是“商譽”。可以說“商譽”是一項很難覆蓋掉的泡沫,只可能通過減值戳破,相當于一個“不定時的炸彈”,而一旦戳破又會導致當年凈利潤的大幅下降,從而形成業績地雷。
有人會好奇,為什么非要在今年減值?如果你不明白,那說明你沒注意前一段時間的新聞——《會計準則提出修訂建議,商譽改為攤銷》。
啥意思?你花60億收購,假如形成30億商譽,分10年攤銷的話,那每年就要侵蝕3億利潤!而絕大部分公司,根本就沒有3億利潤!
一旦新的會計準則真的實行,那這些高商譽的公司必然連續大虧,100%退市!根本無法逆轉,因為商譽太高!所以,現在不洗澡,也只有等死了。
有一種觀點認為,長痛不如短痛,把商譽一次性計提,一次虧個夠,接下來上市公司就可以輕裝上陣,對未來反倒是一件好事。是危還是機,有些事情辯證來看,結論就可能不一樣。
對于商譽減值后仍然盈利的上市公司,可以視同于上市公司主動排雷,主動化解風險,這類上市公司有望在2019年迎來較好的表現。而對于業績大變臉巨虧的上市公司,還是要關注其基本面情況的變化,對于散戶來說還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吧,專業紓困交給專業的機構來做吧。
不管怎么說,如此數目龐大的上市公司通過計提巨額商譽進行業績“大洗澡”這種事情,以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確實考驗市場參與各方特別是監管部門的智慧,這樣的操作是否有財務造假之嫌,也是坊間熱議的話題。
即便是在《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也并不是一群沒有人性的機器人在爭斗。

這個故事其實并不是那么美好,夾雜著黑暗、孤獨、痛苦,但是這就是生活,不止只是詩和遠方,還有眼前的茍且。
當然,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也大有人在。
一位老友還專門在大爺我的朋友圈留言:科幻場面制作還可以,但講故事能力不行,尤其是兩個年輕主角的刻畫比較失敗,最后居然是這兩個不爭氣的人拯救了世界,看后感覺吞了一只蒼蠅下肚。
但是,整個過程中主角經歷了失去父母和愛人因為政治反目成仇、背叛理想的痛苦,以及真相大白的恍然,還是讓我們得以窺見危機下的人性,那既有美好也有丑陋的人性。
不僅僅是在科幻大片中可以看出人性的弱點,在這一輪上市公司業績比賽著爆雷的過程中,我們同樣看見了人性的弱點在推波助瀾。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曾經進行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猖獗。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惡化的起點。
面對“第一扇破窗”,我們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沒有懲罰。這樣想著,不知不覺,我們就成了第二雙手、第三雙手……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惡果。
從狗年年末蔓延至今的上市公司業績爆雷現象,有發展成一種破窗效應的風險。
原因就是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發現,反正已經有那么多家上市公司業績爆雷了,也不多我這一家,于是,可爆可不爆的,就都搶著爆了。
本來可以不爆那么大的雷的,結果一看別人家的公告,都是十幾億、幾十億地爆,于是膽子也就跟著大了起來,干脆就往大里爆,反正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可是,這些上市公司的老板們啊,你們爆雷爆得是爽夠了,只是,在你們比賽爆雷的時候有沒有考慮一下投資者的感受呢?
有一位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就多次對程大爺表示他對這類現象的深深憂慮。他說,假如整個市場的環境變成這樣,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信任與信心從何而來?這對那些誠實守信的上市公司是不公平的,這對股市的生態是一個長期的傷害。
“環境早就臟了,我扔的這點兒垃圾根本起不到關鍵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這么做的”,不少人會這樣辯解。其實,這些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錯了就是錯了,影響的大小并不能改變行為錯誤的本質,別人的錯誤更不會是證明你無錯的理由。勿以惡小而為之,規范自我,不要讓“破窗效應”一再發生。其實,人和環境之間是互動的,環境的好壞是人的行為的體現。我們許多人抱怨環境惡劣,可他們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談舉止。不少人盯著社會的陰暗面,結果自己的心靈也變得狹隘和陰暗,自覺不自覺地成為了社會上的一扇“破窗”。
真正有良知和擔當的企業家,不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戶的人,還要努力去做修復“第一扇窗戶”的人。即使是當一個人無法選擇環境,甚至無力去改變環境的時候,他還可以努力使自己不要成為一扇“破窗”。
大到拯救地球,小到化解商譽風險,人類都要努力克制人性的弱點,還是劉備那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券商中國 封面及文中概念圖來自攝圖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