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01-30 18:02:49
隨著2018年12月底數據出爐,2018年全年四類機構存續情況也可一窺全貌,就資管產品存續情況來看,截至2018年12月底,四類機構私募資管規模合計22.66萬億元,相比2017年12月底的29.03萬億元減少了6.37萬億元,減幅近22%。
每經記者|陳晨 每經編輯|杜宇
1月29日晚間,基金業協會披露了2018年12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資管產品備案月報,四類機構共備案597只產品,設立規模1018.23億元,環比增長近20%,這是自2018年9月單月設立規模跌落1000億元后再次突破1000億元。
隨著2018年12月底數據出爐,2018年全年四類機構存續情況也可一窺全貌,就資管產品存續情況來看,截至2018年12月底,四類機構私募資管規模合計22.66萬億元,相比2017年12月底的29.03萬億元減少了6.37萬億元,減幅近22%。
當然,在去通道之下,券商資管首當其沖,2018年全年規模縮水3.63萬億元。
2018年12月資管產品備案月報顯示,證券期貨經營機構12月共備案597只產品,設立規模1018.23億元,環比增長近20%,這是自2018年9月單月設立規模跌落1000億元后再次突破1000億元。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看到,2018年9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設立資管產品規模為369.73億元,到2018年10月,更是創下當年新低,僅有285.69億元,隨后11月、12月逐漸回升。
具體來看,2018年12月,證券公司及子公司備案328只,設立規模442.85億元,占比43.49%;基金公司備案128只,設立規模264.55億元,占比25.98%;基金子公司備案121只,設立規模306.51億元,占比30.10%;期貨公司及子公司備案20只,設立規模4.32億元,占比0.43%。
不過,火山君進一步發現,12月設立規模破千億的增量主要來自基金公司和基金子公司。12月上述兩類機構分別比11月增長了154億元和155億元,增長比例分別為140%和103%。相反券商資管卻減少了近148億元,減少了25%。
此外,再按照產品類型劃分,單一產品共376只,設立規模584.91億元,占比57.44%;集合產品共221只,設立規模433.32億元,占比42.56%。
按照投資類型劃分,權益類產品54只,設立規模32.51億元;固定收益類產品459只,設立規模760.65億元;混合類產品76只,設立規模223.67億元;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8只,設立規模1.40億元。
就存續期資管產品來看,截至2018年12月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合計22.66萬億元(不含社保基金、企業年金),較11月底減少7278億元,減幅3.1%。
隨著2018年12月底數據出爐,2018年全年四類機構存續情況也可一窺全貌。中基協數據顯示,2017年12月底,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合計29.03萬億元,如此看來,僅經歷一年時間,就減少了6.37萬億元,減幅近22%。
“縮水最多的還是通道業務,去年《資管新規》和《資管細則》出臺后,對通道業務影響較大”,滬上業內人士對火山君說道。
火山君也看到,截至2018年12月底,存續資管產品中,集合產品規模3.28萬億元,占比14.5%;單一產品規模19.38萬億元,占比85.5%。象征通道業務的單一產品仍然占據很大比重,但是相比2017年底,單一產品規模一年時間下滑了5.36萬億元,可以說“去通道”還是任重道遠。
那么,在“去通道”的大軍中,誰首當其沖?——券商資管!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證券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12.91萬億元,基金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4.37萬億元,基金子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5.25萬億元,期貨公司資管業務管理資產規模1276億元。
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梳理到,券商資管一年時間規模下滑了3.63萬億元,下滑幅度近22%。其次是基金子公司,下滑了2.06萬億元,下滑幅度約28%。
“通道業務短期內仍將在券商資管業務中占比較大,但隨著去杠桿周期的逐步發展,前期,部分以通道業務為主的券商資管,將因通道業務的逐步萎縮而逐步失去競爭力,而提前布局資管主動管理的公司將具備先發優勢”,財富證券分析師龔濱在研報中分析道。
中基協數據還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證券公司資管管理規模主要集中在100~2000億元,基金公司及子公司資管管理規模主要集中在0~300億元,期貨公司資管管理規模主要集中在0~5億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