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23:38:02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畢陸名
在市場看來,貨幣政策調控向來如在鋼絲上跳舞,既保持定力,又預調微調,既防風險,又穩增長。
可以說,2018年的調控歷程正是這一舞臺藝術的全景寫照,從年初的“緊貨幣”調至年中的“寬貨幣”,再到后來“寬信用”,在堅持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中,貨幣政策始終保持基調穩健中性這一定力。
回顧2018,一路走來回味悠長,展望2019,未來前景尚待明朗。新的春天,貨幣政策又有哪些可期許之處,時值辭舊迎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請他帶領大家披沙揀金深解當下,穿透迷霧洞悉來年。
曾剛判斷,2019年貨幣政策在不轉向之前提下將保持相對寬松狀態,資金面相對充裕,但不排除特定時點上外部因素變動所致流動性緊張的可能性。曾剛還判斷,未來降準是必由之路也是上選。
防風險方向未變
NBD:回顧2018年,貨幣政策調控經歷了較為明顯的調整,請問您如何看這一調整過程?
曾剛:2018年,貨幣政策的松緊力度根據內外部經濟金融狀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但這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發生方向性改變,而仍然是一個穩健的貨幣政策。核心方向就是最近提到的三大攻堅戰,其中防風險實際就是貨幣政策主導方向。貨幣政策就是為防風險、去杠桿的大方向提供良好的貨幣條件。當然根據進程中任務完成的情況,政策會作適度的松緊調整。
與此同時,宏觀經濟出現調整,部分企業風險持續暴露,再兼中美貿易摩擦,多方因素疊加下實體經濟面臨大的調整壓力,而此時宏觀杠桿率已經企穩,因此可適度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條件,為穩經濟創造條件。
所以并非貨幣政策發生方向性改變,而是根據去杠桿的進程和工作重心的變化,適度調整貨幣政策操作力度,為穩增長創造適宜的貨幣條件。
NBD:在您看來,影響貨幣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哪些?這些因素對貨幣政策制定如何影響?
曾剛:一個大國的經濟不外乎考慮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問題,總體上講,影響貨幣政策制定的因素也是這兩項。
內部均衡,就是要實現經濟平穩可持續增長,同時保持宏觀風險可控,實際上也就是宏觀審慎管理,在防風險、去杠桿和穩增長之間取得平衡。如果2017年政策的重點在于防風險去杠桿,那么2018~2019年重心就在于穩增長,但并不意味防風險這一方向已變,只是在不同政策之間,根據不同時點的要求做內部均衡的選擇。
未來一段時間內,穩增長可能作為政策首要考慮,因而從內部均衡角度來看,保持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為市場提供合理充裕流動性確有必要。
外部均衡,即考慮資本流動以及匯率變化。當前美元處于加息周期,客觀上對中國貨幣政策造成一定影響。美元為國際儲備貨幣,美聯儲加息勢必影響資本跨國流動,對各經濟體匯率以及流動性均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做好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之間的權衡,但內外均衡是存在一定沖突的,因此這考驗貨幣政策執行者的智慧和能力。
2019年貨幣政策不轉向
NBD:那么在當前內外經濟形勢下,對于貨幣政策下一步走勢,請問您有哪些判斷?
曾剛:總體看,2019年貨幣政策在不轉向的前提下將保持相對寬松狀態,資金面相對充裕,因為穩增長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部均衡的首要目標,但不排除特定時點上外部因素變動所致流動性緊張的可能性。維持相對寬松狀態不外乎降準或者降息。相較而言,降準比降息可能性大。
降息,在中國實際意義已不太大,客觀上銀行之間存款競爭壓力偏大,即便利率管制實質性放開,存款利率依然面臨上行態勢,而且一些存款產品比如結構性存款已為市場利率,實際受存貸款基準利率變動影響不大。
而降準,一方面向市場提供所需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將本屬于銀行的流動性釋放給銀行,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過高導致的金融市場扭曲恢復到正常狀態,相對于SLF、公開市場業務等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這也更有助于降低銀行資金成本,相應也有助于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因此,降準是必由之路,也是上選。
NBD:貨幣政策調控效果要更好地發揮,還在于疏通傳導機制。對于當前暢通貨幣政策傳輸,請問您有哪些看法?
曾剛:阻礙貨幣政策效果發揮的因素,實際可以歸納為三項,銀行端、企業端、需求端。銀行端分別面臨風險偏好和資本約束的問題。風險偏好方面,比如向民營企業放貸,如果缺乏良好的風險分散機制,銀行意愿度自然不高。
所以需要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比如財政部門設立融資擔保基金,央行設立民營企業債務發行支持計劃。疏通傳導機制和貨幣政策本身無關,但屬于配套機制建設的問題。
在企業端,不少民營企業愿意借,但有些民營企業在去產能背景下是必須要被淘汰的。也就是說,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中,產業需要轉型升級,企業自身也需要緊跟時代步伐謀求轉型升級。而在需求端,也需要通過改善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助力企業盡早成功轉型升級,走上長期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增加融資的有效需求。這其中的一系列問題,央行可以解決一部分,但有很多需要通過改革才能加以解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