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7 20:17:51
綠地認為,2019年將是房企的戰略年,要做好產品、做快銷售、做優投融資。
每經記者|吳若凡 每經編輯|魏文藝
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業內直言,接下來將是企業“大浪淘沙”的階段,是行業的一次優勝劣汰式的洗牌。
這樣的背景和格局,也深刻影響了一些企業的戰略思考。綠地集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房企應該在房地產主業上開展戰略強化升級。
“萬億級規模”是綠地在新發展階段的一個目標。而要實現目標,除了“質”——強化核心競爭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必然還有一個要素是“量”——正確的規模擴大。
何為“正確”?實際上,從布局成效而言,無論一二線城市還是三四線城市,并無正誤之分,關鍵點是在各級城市的排布合適、招法得當,能夠真正發揮區域的正向價值。
從近幾年的布局可以發現,綠地沒有“因噎廢食”,布局覆蓋津京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區,還有西安、成都、武漢、安徽、合肥、濟南、鄭州等中心城市及其周邊核心市場,輻射多層級城市,并在不同級城市提出不同的業績要求。
綠地方面表示,現階段集團總體回款率在85%以上,其中商辦70%,住宅在90%以上。在目前綠地的流程中,不刻意強調銷售額,但尤其強調回款、現金流和利潤貢獻,不斷調整銷售規模和利潤率的比重。
綠地在2018年就下苦功將經營性現金流由負轉為正,且在絕對值上創造了歷史新高。同時在融資方面,綠地方面表示,整體來看,融資環境取決于貨幣政策。但房企在債務融資、資產證券化等方面還有機會,要多渠道提升融資能力。
綠地方面認為,房地產是受政策影響較為明顯的行業,今年以來一些企業出于長遠考慮,規避地產發展速度和盈利的風險,進行去地產化嘗試,并大幅開展跨界多元投資。綠地的多元化也是圍繞“地產+”模式進行的產業發展。
“在各項發展都取得了不錯勢頭的情況下,這一模式會進一步強化”。綠地方面表示,會在商貿、旅游、科創、康養等有空間的市場,探索更多的生長潛力。
利用自身主業的綜合開發能力,同時結合產業協同的優勢,綠地獲取了大規模的資源、戰略性的項目。例如在土儲獲取上,“圍繞產業做文章”已成為綠地獲取土儲的重要方式,如通過高鐵會展綜合配套工程,獲取了最具軌交優勢的土地資源。
綠地方面表示,接下來會力爭年均銷售規模保持在5000億元以上,形成一批300億~500億元發展能級的重點事業部,持有一批優質核心資產轉入中長期經營,使房地產主業持續位居行業第一梯隊,為集團形成萬億級收入規模發揮核心引擎作用。
“總體來說,2019年將是房企的戰略年,要做好產品、做快銷售、做優投融資。”綠地表示,集團將在保持規模適度增長的同時,強調現金流、利潤率和財務穩定,保持高質量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