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6 23:48:16
每經記者|潘婷 每經實習編輯|易啟江 盧九安

▲東方IC圖
一些網貸中介號稱販賣網貸“黑科技”的信息差為擼口子的借款人成功下款,是否真的是通過研究各平臺放款條件得來的?平臺對此究竟是否知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多方咨詢后,了解到這些所謂的黑科技掌握者(他們自稱“網貸中介”,其實就是寄生在網貸灰色地帶的從業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做著助貸機構的業務,但是其約定的8%~15%的手續費無疑是非常高的,遠遠超過正規助貸機構的手續費。更有甚者,直接派人去放款方面試風控,或者可能與平臺風控部勾結,違規給借款人放款。
金融實踐和規范經營之間的灰色地帶
“這種就是一些助貸機構吧,很多銀行尤其是城商行,都會跟這種(助貸機構)合作。”一名不愿公開姓名的網貸平臺內部資深人員告訴記者。
“有一些打著‘網貸中介’名號的群體,研究各大小P2P平臺的放貸標準,篩選出其中審核要求很低的平臺,然后將平臺推薦給借款人,從中收取高額的手續費,8~15個點手續費歸自己,利息歸平臺,是否是行業的常態?”記者就此咨詢了網貸資深人士,該名十分熟悉網貸平臺內部操作流程的人士對記者表示,之前也有人找他合作,不過是正規的返利渠道,類似CPS,不是風控擼口子。
據該人士介紹,助貸業務是指助貸機構利用自身掌握的獲客、風控及貸后管理優勢,向資金方(包括網貸、小貸、銀行等)推薦借款人,并獲取相關服務費的業務,通過助貸機構可以縮短申請時間、提高通過率、快速獲取貸款。然而,那些打著“網貸中介”名頭的人群雖然看似在做助貸機構業務,但其實并不是正規“助貸機構”,而是專門薅網貸平臺羊毛的一種存在。
上述網貸平臺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這類群體跟助貸機構的主要差別就是:助貸機構靠放款方的傭金為主要收入,而這些寄生在網貸暗縫中的中介,多了一頭借款人的手續費。有借貸的需求,尤其是有次級的借款人,就會催生這種機構,“這是金融實踐和規范經營之間的一片灰色地帶”。
記者獲悉,有一些機構直接派人去放款方面試風控,也就是裝作借款人,按照平臺的放款要求提供相關審核資料,之后去評估這家平臺的放款條件是否嚴格,適合放款給哪些人士。
若誘惑足夠大風控高層也可能滲透
記者注意到,至于一些網貸中介宣傳給黑戶放款的,一般就是擼平臺的口子,與平臺風控內部有勾結。上述網貸平臺資深人士告訴升妹,“這很考驗一個平臺風控的內控水平”。
這種行為對于平臺來講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對個人有好處。該人士表示,此前與風控關于這個話題曾經有過討論,“如果幾個月賺幾十萬,這對于一些風控人員還是有點誘惑的”。嚴格來說,這屬于風控人員內部管理的問題了,跟風控體系和邏輯關系不大。
對于平臺來講,是否給借款人放款,一般會過風控會,如果風控人員和外部勾結,給黑戶或者次級借款人放款,只是內部在資料初審的時候放水或者偽造一些資料啥的蒙蔽管理層,如若真正能把風控的決策人都滲透了,那這個平臺的問題就真挺大了。
不過,據上述人士了解,也存在被滲透挺高級別的網貸平臺,那種大標,騙貸一單就是很大金額,“所以給的誘惑足夠大,高層也能滲透”。
“如果放款公司的內部風控人員與外部勾結,違規對借款人進行放貸,并且收取中間費用,可能幾個月就能掙幾十萬。放款公司想要追究風控人員的責任,難度大嗎?”升妹就此咨詢了律師。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志斌律師對升妹表示,這種情形下,公司工作人員涉嫌構成“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網貸中介則涉嫌構成“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根據《刑法》第163條、164條的規定,受賄一方金額巨大的,可“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處沒收財產”,行賄一方“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前文網貸資深人士也對升妹表示,對于員工的這種行為,一般會開除,有些還會追究法律責任,因為這是騙貸。至于追繳,估計很難,即使平臺走法律途徑,一般局外人也不容易知道,除非自爆家丑。
P2P爆雷現象主要看平臺的風控邏輯
而近期頻繁出現的P2P爆雷現象是否與這類網貸中介有關?網貸之家高級研究員張葉霞表示,這種所謂的“網貸中介”就是通過QQ群、微信群等網絡渠道,發布各大P2P網貸平臺的借款信息的助貸機構,這幾年發展速度也相對較快。其實助貸機構只是起到推薦的作用,只有借款人真正借款成功后,才可以拿到手續費;借款人能否借款成功,還是取決于平臺的風控水平;但是由于助貸機構高額的手續費,再加上平臺收取的利息費用,借款人的借款成本將大幅增加,確實容易引起借款人出現借新還舊、多頭借貸的情況,借款人的逾期風險也較高,但結合近期的爆雷平臺的特點來看,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作用不大。
前文網貸資深人士表示,金融的本質就是風險定價,一方面助貸機構收取了較高的手續費,另一方面借款人還要承擔原有的利息。所以相對而言,借款人本身肯定就是更次級的借款人了,至于加劇平臺出問題的可能性,倒不見得;主要還是看平臺的風控邏輯,如果足夠小額、分散,這種就類似現金貸了;其實從業務邏輯上來講,風險沒有太大問題,所以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