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產業趨勢

每經網首頁 > 產業趨勢 > 正文

中國航天產業總收入僅占全球3% 商業航天發展空間巨大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20 21:47:45

商業航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為中國航天的有力補充,正在政策、人才和資本的推動下,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每經記者|歐陽凱    每經實習編輯|徐斐    

商業航天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12月20日下午,在2018軍工榜暨軍工風云人物、領軍企業、商業航天頒獎典禮與創新峰會上,中國遙感應用智慧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張長江表示,中國航天經過60年的培育和發展,陸海空天地一體化建設基本完善,航天技術及產品已經銷往許多國家,有較好的聲譽和市場份額,中國航天產業已經具備服務全球的能力。

不過,張長江指出,中國航天產業總收入在全球航天產業收入總額中僅占3%左右。而在目前的全球航天產業總收入中,來自商業部分的貢獻已達60%以上,與之相比,我國商業航天可提升空間巨大。

國內商業航天企業與第一梯隊尚存差距

我國的商業航天浪潮開始于2015年前后,短短三年時間,商業航天企業已經初步完成了從衛星設計研制、火箭研制發射到衛星在軌運營及商業化應用的“從0到1”,但相較于國外如Space X、One Web這樣的商業航天第一梯隊公司而言,還有不小的差距。

國星宇航CEO王磊表示,在商業航天領域,產業鏈比較長,包括火箭發射、衛星制造等,但在整個商業航天體系以及產業鏈制造中,衛星是核心地位。回顧2017年,在全球商業航天產業中,衛星產業的總收入占比達到77%,其中衛星又分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以衛星遙感為例,中國與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

“今年3月,遼寧艦航母編隊在南海訓練時,美國商業遙感衛星首先捕獲到了艦隊的位置以及情況,在相隔41分鐘后,他們再次對同一海域同一艦隊進行二次捕捉,對軍事了解的人就知道,時間對于戰事態勢掌控以及現場指揮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坦白講,國內的遙感衛星還做不到這樣的時效性和高分辨率”。王磊談及此事時分析稱。

在王磊看來,美國領先的科技能力以及戰略資源,一定程度上是借助商業衛星公司來實現的。根據UCS數據統計,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球在軌的商業遙感衛星共102顆,其中美國最多,共72顆,是遙感衛星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航天遙感能力最強的國家。

“軍民融合”背景下的政策紅利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航天產業在政府的支持下,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讓世人驚嘆的成就。而商業航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作為中國航天的有力補充,正在政策、人才和資本的推動下,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對此,張長江指出,軍民融合的發展戰略可以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實現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互動,有效地避免軍民重復建設、分散建設,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提高國家整體建設效益,確保實現富國強軍的統一。而航天產業作為國防軍工建設的重要一極,通過商業化的方式發展航天,是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

2017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意見》,其中特別指出,以遙感衛星為突破口,制定國家衛星遙感數據政策,促進軍民衛星資源和衛星數據共享。2018年1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發布了《民用航天發射項目許可》。除了資質許可以外,國家也在積極鼓勵體制內航天機構開放對民營企業的采購。《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隨著軍民融合政策的逐步落實,航天領域的技術、人才都開始流動了起來。

而在張長江看來,商業航天領域的軍民融合不是簡單的“民參軍”、“軍轉民”,不是簡單的航天軍工企業落地就能發展軍民融合產業,而是要進行設計規劃,要產業集群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以服務社會為目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航天產業 商業航天 軍民融合 衛星遙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