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新文化人物

每經網首頁 > 新文化人物 > 正文

專訪“最賺錢的財經作家”吳曉波:文創這件事兒,正如“美好小女生”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2-03 17:19:47

如今,在“最賺錢的財經作家”這個身份以外,吳曉波還有更多標簽。他做了一家出版創意公司“藍獅子”、一家新媒體運營公司“巴九靈”,還發起一支文化投資基金“頭頭是道”。這幾家公司都廣受資本擁躉,巴九靈A輪融資后估值高達20億,頭頭是道又投出了喜馬拉雅、一條等明星項目。

在文化消費這條賽道上,吳曉波的雪球越滾越大。而吳曉波在商業上的成功,正是中國文創產業迅速裂變的縮影。“互聯網讓我更貼近用戶,我發現自己能干更多的事兒。”

 每經記者|丁舟洋    每經實習記者|朱玫潔    每經實習編輯|杜毅    

“900多人的報名,好多都是沖著吳曉波來的。”盡管是面向資本市場專業人士的新三板行業峰會,主辦方還是感受到了吳曉波這個IP的強大號召力。

11月30日下午的會場,吳曉波從論壇上一走下來,拿著新書的觀眾們立刻將他團團圍住,索要簽名、拍照不停。在中國,一個財經作家能擁有如此多粉絲,除了吳曉波應該再難找出第二個。

如今,在“最賺錢的財經作家”這個身份以外,吳曉波還有更多標簽。他做了一家出版創意公司“藍獅子”、一家新媒體運營公司“巴九靈”,還發起一支文化投資基金“頭頭是道”。這幾家公司都廣受資本擁躉,巴九靈A輪融資后估值高達20億,頭頭是道又投出了喜馬拉雅、一條等明星項目。

在文化消費這條賽道上,吳曉波的雪球越滾越大。而吳曉波在商業上的成功,正是中國文創產業迅速裂變的縮影。“互聯網讓我更貼近用戶,我發現自己能干更多的事兒。”回顧自己的事業演變,吳曉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關于文創的機遇與挑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場聆聽了吳曉波在“中國新三板并購高峰論壇”上的主旨演講和圓桌對話,并第一時間對他進行了專訪。

11月30日下午的會場,吳曉波從論壇上一走下來,拿著新書的觀眾們立刻將他團團圍住,索要簽名、拍照不停。(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紅 攝)

當60、70后創業者遇上80、90后消費市場

《大敗局》《激蕩三十年》《騰訊傳》……吳曉波的作品證明了嚴肅的商業寫作也能夠躋身暢銷書行列。而現在更多人知道吳曉波,是因為“吳曉波頻道”,這個由微信訂閱號、財經類脫口秀視頻及音頻、書友會等形式集成的自媒體,擁有龐大的用戶,年營收數千萬。

縱使他說過“內容創業的三年,比以前十幾年還要苦”,但毫無疑問的是,通過內容創業、駕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吳曉波影響力煥發出傳統媒體無法想象的新可能。

“我們自己做文創公司或者投資文創公司,第一是專業,第二是年輕,第三是求變。”吳曉波這樣概括文創公司的發展重點。

每經記者與吳曉波在論壇現場對談。(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每年,吳曉波與其合作伙伴,大概會看2000家左右的企業。每個月則會舉辦一次投資創業會,邀請十到十二位左右的創業者來參會,“在這里面,我們大概會投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吳曉波說。

在吳曉波的投資經歷中,文創產業的“年輕”屬性,是他的一大感受。

“我們這些60后、70后去投這些90后、95后,你會發現有一個特別大的落差。我每次看到的初創文創企業都是我聞所未聞的,一些新的行業,比如電競、寵物,之前并不在我的視野中。第一我完全不是它的消費者,第二在我的用戶關系者、朋友中也沒有它的消費者。”吳曉波說,“所以,每月一次的投資創業會,我無論多忙也會參加,我覺得這一天對我來說特別重要,眼前這些最年輕的變化正是今天中國文創產業所要面對的業態。”

年輕的變化,源自于消費主力軍的變化。在剛落下帷幕的“雙十一”中,3000億的網絡交易額,80、90后貢獻了超70%。吳曉波認為80后新中產群體對世界的認知、其商品消費的習慣與取向,代表著中國文創產業的變化方向。“他們愿意為技術買單,為設計買單,為服務買單,為體驗買單”,吳曉波如是總結了四個趨勢。

以這樣的需求衍生的文創業態,吳曉波用五個字來形容——“美好小女生”。“美”就是要好看,符合消費升級的需求。“好”就是產品得好,無論做音頻還是茶杯,產品品質一定得好。“小”特指這些產品并非為所有人服務,而是追求有特色、非標準化。“女”則意味著,女性市場是最重要的。“生”就產業產品的迭代是很快。

在這些創意與制造的融合中,產業屬性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今天的文創、制造業和消費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某種程度上,制造業可能就是文創產業,文創產業有可能就是制造業。”吳曉波說。

無論是演講還是專訪,掛在吳曉波嘴邊的,正是一些通過創意盤活制造業廠商的案例。他在現場講起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家做了20多年的保溫杯廠商,擁有廣泛客戶但公司股價并不高。在兩年前,由這位老板的兒子主導了一場“升級”,他請來一批日本、歐洲的設計師,為自家保溫杯打造了一個新品牌,大獲市場喜愛,到今年年底預計其營業額能達四個億。“現在,變成父親為兒子做代工了”,吳曉波笑談到。

在這里,父親積累的是保溫杯的技術,兒子擁有的是新的理念和審美。“兩代人之間、文創和技術之間形成了一個結合,靠的是大量的設計和創新的能力”,吳曉波分析到。

文創企業估值虛高虛低,就像小女生情緒般難以把握

看好大文創、大文教、大娛樂等文化產業領域的人,當然不僅是吳曉波。當下,文化產業成為資本青睞之物、熱錢涌入之地。在一片熱鬧當中,文化產業的資本與企業仍有供需不平衡的困局:有企業哭窮找不到投資,而資本又喊冤不敢投,那么目前雙方各自面臨著怎樣的難題?

吳曉波演講現場。(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文化產業有它的特性,不確定性高、回報周期長,對于資本,這也意味著風險。“我們現在有很多小而美的公司,沒有形成壟斷,好處是百花齊放,不好的是公司的迭代會非常快,可能資本投資了某個企業兩、三年后,它就沒了。”在與吳曉波的圓桌對話中,硅谷天堂資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鮑鉞說。

“資本市場可能還很難把握這個“美好小女孩”的心思,”吳曉波表示,“在實際并購中,如何判斷其價值是虛高還是虛低?現在確實沒有一個準確的估計”。

近年來文化產業公司估值普遍較高。尤其是2015年、2016年時,文化產業公司估值形成了一個“上限20倍,下限10倍”的業內不成文規定。

“但我認為,現在確實屬于一個很大的泡沫期,”吳曉波補充說,“可能再過三五年,一個經濟周期以后,文創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估值慢慢會被穩定住”。

對于企業來說,資本從來是把雙刃劍。被投資人身處資本市場的另一端,其對于融資的理解和態度非常重要。

吳曉波認為,融資的前提是想清楚,為什么要融資。對此,鮑鉞直言,“文創現在很多企業是小而美的,如果是想無憂無慮的生活,我的建議是別找資本。當你進入資本就得換位思考,資本為什么投你?”

“被并購方、被投資人得避免頭腦發熱。”國元證券董事長蔡詠提醒到,在具體融資操作中,被投資人可能需要更理性地簽訂對賭條約,“我們在市場上見到了太多對待這個問題不太理性的情況,而最后所產生的不良后果也很嚴重。給大家一句忠告:簽對賭條款還不如簽回購條款”。

錢到手了,怎么用、何時用也是一個問題。在吳曉波看來,這考驗著創業者對企業自我生命周期、產業周期、宏觀周期的理解和掌握。

以他作為被投資人,運營“藍獅子”出版公司時的經驗來看,他提出一點,要“陽光燦爛修屋頂”,也就是在企業“陽光燦爛”時,組織公司大規模的調整和探索,以獲得的投資作為學費。即使最后得到的都是教訓,公司也能有良好內外部環境抵御過去。“‘藍獅子’從傳統出版公司向新的公司轉型時,我其實花了很多的錢,做了很多的探索,也打過很多的敗仗”,吳曉波說,“在試錯上,我的投資人還是挺有包容度,我認為這也是公司選擇投資方時所需考慮的要素”。

當文化產業成功引入資本后,資本的逐利特性是否會威脅到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這也是眼下所熱議的問題。不過,在吳曉波眼里,這也與公司的不同階段有關。“可能一開始在某個時間段對企業社會效益的要求高一點,而后某個時段對企業商業價值的要求高一點。”吳曉波說,“但整體上,做企業與做文化,是相輔相成的。”

《每日經濟新聞》面對面吳曉波:

“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2019年,那就是‘信心’”

▲在每經記者專訪間隙,吳曉波還在抓緊時間給讀者簽名(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紅 攝)

NBD:您怎么理解當下民營經濟的發展情況?

吳曉波:我認為現在整體處于周期的交錯期。

今年年初的“去杠桿”政策,以及運營成本的提高,造成了大家今年對整個市場環境的悲觀情緒。

我覺得現在最關鍵的還是信心問題。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2019年,那就是“信心”。從整體趨勢來看,中國有幾個戰略性的紅利是依然存在的。

第一是城市化的紅利,我們仍在城市化進程中。第二是我們制造業的紅利,雖然我們的制造業目前的轉型、變化過程非常痛苦,但你還是能看到很多新的亮點。比如我們現在穿的定制西裝,在三年多前,中國只有一家企業能做。但現在的工廠基本都能做,我們確實能看到這樣的變化。第三,我認為是消費升級,是市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所以從2015后開始形成的這些基本面,其實并沒有很大的變化。可能需要明年的一個信心恢復期。信心恢復呢,需要一個拐點。這個拐點是以什么事件、什么樣的方式發生、在什么時間點到來、是哪個行業被誰引爆的?這些現在說不準,還需要醞釀的過程。

NBD:您比較看好哪些產業領域?

吳曉波:在消費領域,我看好兩個東西。第一是文創,比如做個杯子,做個手機殼,做件衣服等等,我認為這一類的創業會越來越多。真的想再誕生一個像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平臺,這基本是個小概率事件。所以,有時候,我們有些中部的省份就很沮喪,說“哎呀,我們一家獨角獸也沒有”。我覺得這根本沒必要,沒必要去追求獨角獸,因為未來文創行業它不可能有特別大的體量,它就是小而美的。圍繞著這些消費品進行一個小而美的創業,我覺得這特別好。

第二,其實我蠻看好農產品。最近這幾年中國電商、物流公司巨大的進步,使得中國今天整個冷鏈供應和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這些給了很多農業特別好的機會。我記得我20年前去日本,看見日本的蘋果一個一個地賣,感到完全不可思議。

但我們現在也有這樣的情況了,優質的蘋果、香蕉按“個”來售賣,大家愿意為更好的農產品買單了。我到盒馬鮮生去,看見那兒雞蛋也分兩類,一種是當天產生的雞蛋,一種不是。這意味著有人就愿意為了當天生的雞蛋而多花錢。

NBD:在內容領域方面,你怎么看待創作者與市場以及資本之間的這種互動?你覺得最健康的平衡點可能是在哪?

吳曉波:我就是沒有找到健康的平衡點。我就是貪玩兒,現在公司越攤越大(笑)。我覺得我面臨中國文化人一個歷史性的機會。可能我們原來寫作的人都需要通過一個媒介才能夠到達用戶,很多的利益就被媒介占用了。我們和用戶之間永遠隔著媒介,遙遙相望而已。

做了自媒體以后,媒介就不見了。自媒體自己就是媒介,可以到達用戶。可以迅速知曉你的用戶是誰,當你做一個文化產品的時候,不需要媒介,你的獲利大大增加。比如我現在做一個音頻,吳曉波頻道。如果是原來的話,那可能需要找一個電臺,然后電臺要找到一個廣告公司,找一個品牌來代理。即使品牌出很多的錢來代理,廣告公司先賺走一部分,電臺賺走一部分,到我這,就很少了。但如果我現在做“每天吳曉波”,大概50多萬用戶,它就能每年產生3000萬的營收。這3000萬營收沒有任何的中介,我交了稅以后都變成我的。現在就是,靠內容本身,自媒體能夠有十幾萬的用戶,它就能產生收入。這是好的地方。

那壞的地方就是因為這個改變,我和用戶更貼近以后,我發現我能干更多的事兒。然后我又做了很多別的事,開啟了更多項目,那些當然是我喜歡干的事兒。但客觀上講,人的時間就那么多,那我還想看韓劇、旅游、陪家人……所以實際上,這也會影響我寫作的時間,一定會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吳曉波 文創 財經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