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9 22:27:25
今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中國移動將在部分地區實行手機資費階梯套餐,套餐之外,國內手機上網采取階梯式的單價模式收費。而具體規則是用得越多越便宜。實際上,三大運營商在2015年已經在“階梯式流量費”方面做了嘗試,但與用戶期望仍有差距。如今中國移動再次試水,也是為了滿足部分用戶的消費需求。
每經記者|劉春山 每經編輯|王嘉琦
都知道“階梯式電價”、“階梯式水價”,即按照用戶消費的(水)電量分段定價,價格隨用量增加呈階梯狀逐級遞增,用得越多,價格越高。這樣定價,可以引導人們節約能源。
但你聽說過“階梯式流量費”嗎?
今天(11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從中國移動知情人士處獨家獲悉,中國移動將在北京、上海、安徽、江西、河南、湖北、陜西7個省市率先試點推出手機資費階梯套餐:套餐之外,國內手機上網采取階梯式的單價模式收費。
你也許會問,難道手機流量也和水電一樣,需要用價格引導人們節約嗎?
其實,恰恰相反,階梯式流量費是用得越多越便宜。
早在上個星期,中國移動上海公司就發布將推出階梯套餐的公告。新套餐月使用費為18元,包含80分鐘全國主叫分鐘數、來電顯示,全國被叫免費。套餐之外的國內手機上網流量采取單價模式收費,根據用戶每月使用量分為4段,價格最低至0.005元/MB,也就是折合5元/GB。中國移動在公告中表示“用多少就付多少錢,越用越便宜。”

電信行業分析師馬繼華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表示,從上海移動的“18元/月新套餐”來看,階梯定價意味著該類型手機套餐內將不再贈送手機流量,只贈送免費語音。階梯式定價在我國電、水、燃氣等方面早已經采用,不過采取的方式是“拾級而上”的方式,使用量越高,單價越貴。而手機流量則是“拾級而下”的方式,用戶使用量越多、單件越便宜。
電信分析師付亮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差別,在于通信、互聯網強大的共享性決定的,隨技術進步而近乎無限放大供給量,釋放了技術紅利。
如今,用戶打電話發短信越來越少,流量的支出越來越高,流量也成為三大運營商的主要利潤來源。根據工信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截止到今年9月份,國內手機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已經突破了5GB。流量經營也成為運營商的主競爭方面,推出了諸如大流量套餐卡,互聯網應用免流量卡等等多種玩法。
不過,18元/月的套餐并沒有提及套餐內增送免費的流量。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正式的套餐具體細則還沒有公布,相關新套餐內是否贈送流量還存在模糊,還要看具體的推進情況。
那么,“階梯式流量”是否劃算?
假設一位用戶一個月用20G流量,即便以“階梯式流量”最便宜一階的5元/GB來計算,則需要支付流量費100元,這種計費方式,明顯高于中國移動增送20G流量的大流量系列套餐。而且,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早已經有了1元G、1元1天無限量套餐等更刺激用戶的方式。
電信分析師付亮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現在的流量階梯定價僅適用于流量使用較少的用戶,亦或者上網需求波動較大的客戶使用,其他大量的日租卡、大流量套餐的資費會更便宜。
實際上,三大運營商在2015年已經在“階梯式流量費”方面做了嘗試。比如:
用戶流量使用0到100M之間,單價為0.15元/M;
100到500M之間,單價為0.08元/MB。
不過,當年手機流量套餐還在1元10M的階段,1G流量則需要近乎百元的成本。
由于計費方式過于復雜,用戶流量使用增長較快。2015年運營商推出的手機流量階梯定價,反響平平,后來不了了之,業內人士印象也不太大。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電信行業人士金峰認為,盡管從廣義角度而言,國內運營商之前已有了“階梯式定價”的多種實踐,但與用戶期望仍有差距。
第一,套餐臺階高度固定,單價沒有越來越低;
第二,應用范圍狹窄,比如只限于在國內使用;
第三,需要單獨訂購。
而今年的這一次試點,是工信部在8月份發文鼓勵之后,三大運營商首次正式推出流量階梯套餐業務模式。此前工信部表示:鼓勵基礎電信企業為用戶推出根據使用量給予優惠折扣的階梯定價式資費方案,2018年應在部分地區試點推出至少1種,滿足部分用戶的消費需求。


工信部的文件意味著,三大運營商均將推出手機流量、寬帶等方面階梯定價方式。馬繼華認為,流量階梯定價有望降低整體的手機套餐價格;而且,運營商也是借此為更大流量的5G時代業務模式做探索。
那對于此次運營商的階梯定價嘗試,業內人士是如何評價的呢?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運營商在市場競爭中價格下調非常快,三年之前,大家還在說1M流量資費多少,現在大家已經在說1G流量多少價格了,這個變化時間是非常短的。
目前,運營商因為競爭過于激烈,經常推陳出新,價格套餐的價格也越來越低。
但這位內部人士也表示:“階梯定價一個問題是,價格上跟不住市場變化。如果大面積采取階梯定價方式,運營商每天工作就是重新調價格了。很顯然這種只能針對部分人群,還要看前期探索模式的結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