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21 17:29:55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吳勝武對VR目前的產業狀況總結為“處在發展的起步期”,按照虛擬現實產業聯盟統計數據來看,2017年,中國虛擬現實產業已達到了160億元,同比增長164%。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900億元,增長率超過200%。
每經記者|任芷霓 每經編輯|陳俊杰

2018世界VR產業大會會場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10月19~21日,2018世界VR產業大會在江西省南昌市召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會議期間了解到,多位研究者認為,VR產業最多在5年內將有較大發展,特別是對于在B端的應用,會更容易突破。
不過,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吳勝武也指出,在核心技術、內容制作以及行業競爭三個方面,VR仍面臨挑戰。
2016年就掀起一波投資熱潮的VR產業,在“元年”之后暫時沉寂,并未像人們所期待的“一飛沖天”。究其原因,還是與產業生存最基本的技術突破和應用有關。
推出VR頭顯式設備初期,眩暈、畫面與體感不協調等技術問題是困擾VR設備硬件廠商的重要因素,在此后不斷地改進中,畫面問題已得到了有效解決,但眩暈卻仍然伴隨。在南昌市VR之星主題樂園中,多位玩家均表示在試玩了多個項目后,會有頭暈的癥狀出現,有些還會覺得想吐。
在中興通訊視頻首席架構師朱方看來, “由于5G擁有低時延和邊緣計算的特點”,在它到來之后,會對眩暈感的解決有幫助。
面向消費者一端,VR技術還需要多方面的進步,HTC執行董事陳文琦表示,“現在的頭戴裝置比平時戴的眼鏡厚重太多,我們也一直在努力,怎么樣把設備輕量化。”
不過,就企業級應用而言,不需要等技術完備后再發展,而是雙方相輔相成。“在特定的場景下,企業有可能忍受技術上的一些缺陷。大家先行把它開發應用,找到一些嘗試、試點。所以我們認為試點項目、示范項目和典型的應用,應該在B端可能更容易突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表示。同時,盧山稱,雖然現在VR的概念在國內很熱、很火,但是根據賽迪研究院的判斷,還需要2~5年的時間,才能真正的進入到復蘇期,也就是說真正能走向實用和應用的階段。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虛擬現實產業聯盟理事長趙沁平也有同感,“基于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的AR/VR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大多數行業的新興技術支撐平臺,可以使這些行業得到升級或者換代的發展,特別是醫療、裝備制造,像軍事,航空航天等,還有大眾消費類,教育、商戶、娛樂等。3、5年之內,估計有比較大的發展。”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吳勝武對VR目前的產業狀況總結為“處在發展的起步期”,按照虛擬現實產業聯盟統計數據來看,2017年,中國虛擬現實產業已達到了160億元,同比增長164%。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900億元,增長率超過200%。
盡管前景巨大,但現在VR產業還面對三項挑戰:核心技術存在短板;虛擬現實內容相對匱乏;低端、同質化嚴重。
目前,行業第一線的企業大多都是研發硬件設備,雖然參與者中,如HTC、Facebook、微軟等巨頭紛紛發力,但頭顯式設備在技術突破及用戶體驗中并沒有亮眼的進展。陳文琦在采訪中告訴記者,他們暢想的是VR設備能夠直接做成一個眼鏡,而現在戴眼鏡的人數非常多,對用戶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并且,未來VR與手機的結合也會更密切,直接將屏幕轉至VR眼鏡上,手機只做后臺的運算功能。
而內容則是每家硬件設備廠商都翹首以盼的領域,因為VR的內容制作與此前的有較大差別,不能直接與現有的相結合,因此存在內容匱乏,體驗單一的情況。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丁文華介紹,在VR內容創作過程中,圖像的采集要用到多攝像機做集成拍攝,至少水平上4~6個攝像機,垂直方向上2~4個,畫面拍出后還要進行后期視頻縫合,然后才能將畫面在VR設備中展示。
正因VR產業還在初期發展階段,普及率及利用率遠遠低于期望值。在會場,英特爾體育首席技術官和首席產品官桑卡爾•賈亞拉姆(Sankar Jayaram)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會場500多名產業相關人士中,只有大概30、40人在家里擁有VR/AR眼鏡,而實際會經常使用的卻只有7人。桑卡爾認為,VR擁有美好的未來是大家公認的,但應該更多的從體驗而不是技術的角度來關注這個產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