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新能源

每經網首頁 > 新能源 > 正文

國內車市進入寒冬 政策助力汽車消費優化升級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26 18:05:29

500471757_wx.thumb_head

每經實習記者 蘧毛毛  每經記者 趙成 每經編輯 段思瑤

今年以來,國內車市進入“微增長”階段,與之同時,汽車消費也發生著深刻地變化。

根據9月1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8月汽車類商品零售額為3239億元,同比下降3.2%。這是自今年5月以來,汽車類商品零售額連續第四個月出現同比下降態勢。

為了促進汽車消費增長,激發市場潛力,9月20日,由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指出將采取多方位措施促進汽車消費優化升級。

根據《意見》,促進汽車消費優化升級要實施好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購置補貼等財稅優惠政策,加強城市停車場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要重點發展智能汽車等前沿信息消費產品;要豐富新能源汽車等綠色消費品生產,推進綠色交通體系發展。

有分析認為,在車市車市“微增長”背景下,《意見》的發布將更好地拉動汽車消費,促進汽車消費優化升級。

車市進入寒冬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8月,全國狹義乘用車銷量為173.4萬輛,同比下降7.4%,這已經是狹義乘用車銷量連續3個月出現負增長。

“9月份完整的銷量數據還在統計中,從目前來看,雖然處在“金九銀十”的售車黃金時期,但銷售情況仍不是很理想。”在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進入9月份,車市也難言樂觀。

車市遇冷,車企倍感壓力。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技術中心主任王曉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幾年前,我曾談到過2019年汽車市場開始洗牌,但今年整個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明顯感覺很‘冷’了。”

汽車銷量為何連續出現負增長?崔東樹認為,一是,2017年因乘用車購置稅優惠政策到期引發提前消費,2017年銷量基數相對較高;二是,樓市資金分流比較大,使得消費者購買能力減弱,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購買能力較弱。

但在車好多集團CEO、瓜子二手車和毛豆新車網創始人楊浩涌看來,國內汽車消費仍有潛力釋放。“目前國內汽車消費環境并不理想,發展也極不均衡,消費潛力并未完全釋放。同時,汽車消費的配套設施也相對落后,尤其是國內汽車消費的金融滲透率依然較低。”

汽車消費升級仍是主旋律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體車市低迷背景下,豪華車市場銷量卻持續火熱。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豪華車市場份額已經達到12.8%,同比增長1.2%。這是否意味著國內汽車消費正在升級?

“目前,汽車市場同時存在著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兩種情況,但消費升級仍是主旋律。”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認為,一方面,豪華車市場的銷售比例正在增加,尤其國產豪華車越來越火熱;另一方面,低端的乘用車產品市場份額在持續萎縮,各細分領域產品逐步向高端化發展。

但在崔東樹看來,降級主要體現在主流消費群體的購買力減弱,尤其是自主品牌SUV銷量逐漸下滑就是一個例證。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SUV市場共銷售73.8萬輛,同比下滑4.7%,這已是SUV市場自今年6月以來連續第三個月出現銷量負增長情況。

有觀點認為,《意見》的發布實施,將進一步拉動國內汽車消費。比亞迪一位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意見》將對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產生較大影響,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趨勢是政策驅動+消費驅動,而后者比重越來越重要,這將促使新能源汽車行業更加注重提效提質和技術創新,從而推動產業化升級。”

實際上,此前在二手車領域,國家就通過取消限遷政策從而拉動了二手車消費。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1-8月,全國累計交易二手車892.66萬輛,累計同比增長13.12%,交易金額為5578.12億元。

“國內二手車市場穩步高速增長與國家政策的推動密不可分,在限遷政策全面取消的大背景下,有效助推二手車的異地流加速,同時低線城市二手車車源量及車源品質也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激發市場活力,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 瓜子二手車副總裁王曉宇認為。

羅磊預測,下半年汽車消費會有所回升。一是由于三、四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人均保有量仍然偏低,市場增長的潛力巨大;此外,年底消費者購車意愿會增強,而新能源汽車優惠政策以及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等政策的實施將有力地拉動汽車消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汽車消費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