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28 16:06:15
原本以為2018暑期檔網絡親子綜藝會復制去年三檔網綜養成類節目的熱度,可誰曾料到,親子類網綜在暑期這個特殊的時間階段變得十分地安靜,不少節目一再被延播上線……親子類綜藝接下來何去何從?
每經記者|畢媛媛 每經實習記者|張春楠 每經編輯|杜蔚
8月2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公開征求關于《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定》)意見的通知。《規定》征求意見稿指出,未成年人節目管理工作應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和人格尊嚴,防止未成年人節目出現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傾向。
這也是今年暑期檔廣電總局繼7月10日發布《關于做好暑期網絡視聽節目播出工作的通知》后,下發的又一重磅新令。
對未成年節目的管控升級
此次總局發布的新令將集中于廣播電視平臺和內容的監管,有部分規定是對此前監管政策的再強調和升級,部分則是提出的新要求。
《規定》提出,防止未成年人節目出現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傾向。未成年人節目不得宣揚童星效應或包裝、炒作明星子女,不滿10歲兒童禁止代言廣告,并且播出過程中至少每隔30分鐘設置明顯的休息提示信息。
在此基礎上,新提出的《規定》為:在邀請未成年人參與節目制作時,要避免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其服飾、表演應當符合未成年人年齡特征和時代特點,不得誘導未成年人談論名利、情愛等話題。未成年人節目不得宣揚童星效應或者包裝、炒作明星子女。在情感故事類、矛盾調解類等節目中,應當尊重和保護未成年人情感,不得要求未成年人參與節目錄制和現場調解,避免未成年人親眼目睹家庭矛盾沖突和情感糾紛。
《規定》還在廣告規范方面提出了要求,不得利用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作為廣告代言人。醫療、藥品、保健食品、化妝品、酒類、美容整形、網絡游戲等廣告,不得在未成年人專門頻道、頁面播出,其他未成年人節目前后不得播出上述廣告。
不過在管控未成年人的政策上,總局早在2015年就出手了,在2015年7月22日發布的《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中,廣電總局就有關于“未成年人上真人秀”的明確規定:“真人秀節目應注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盡量減少未成年人參與,對少數有未成年人參與的節目要堅決杜絕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的不良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現象。”
2016年2月,總局再傳“限娛令”,“不得借真人秀節目炒作包裝明星子女,不得在娛樂訪談、娛樂報道等節目中宣傳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裝造星一夜成名”。
不過,一直風傳《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綜藝會受到管控,直到2017年7月,湖南省廣電總局才公開指出《爸爸去哪兒》過度消費明星子女,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不利影響,被國家廣電總局叫停。同為親子類的綜藝《爸爸去哪兒》《媽媽是超人》等都改為了網播。
暑期檔兩檔“爸爸”綜藝缺席
雖然幾年前對未成年人節目的相關限令在《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等通知中有所涉及,例如未成年人參與真人秀節目將被嚴格控制,也不得在娛樂訪談、娛樂報道等節目中宣傳炒作明星子女,但是自從《爸爸去哪兒》第一季在2013年成為現象級節目后,明星親子類節目就未曾斷絕。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近幾年,僅限于明星帶自己的子女錄制的真人秀就包括湖南衛視(后改為芒果TV)的《爸爸去哪兒》(1~6季),芒果TV的《媽媽是超人》(1~3季),浙江衛視的《人生第一次》(1~2季)和《爸爸回來了》(1~2季)以及優酷的《想想辦法吧爸爸》。而明星純帶素人子女的節目也有深圳衛視的《閃亮的爸爸》(1~2季)、騰訊視頻的《放開我北鼻》(1~2季)等。
值得注意的是,《想想辦法吧爸爸》和《爸爸去哪兒》第六季這兩檔親子節目曾打算在今年暑期檔上線,但都宣布延期。優酷的《想想辦法吧爸爸》曾打算定檔7月26日,其后因仍需對后期制作打磨宣布延期,但一月過后,眼看暑期檔即將要過去,節目仍未上線。而《爸爸去哪兒》第六季也因“對節目內容進行精細調整”宣布延播,每經記者曾就《規定》出臺會否影響節目播出詢問芒果TV相關人士,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爸爸去哪兒官微截圖
雖然相繼延期播出,但這些明星“帶娃”的真人秀無論在電視屏幕還是手機屏幕上仍“長盛不衰”,對此相關人士也發表了個人看法。
“現在二胎全面放開之后,親子教育市場成為資本投入的重點,這些明星親子節目的觀眾其實也就是青少年教育的消費和客戶主體,例如青少年或父母。年輕的父母很喜歡通過觀看這類影視節目去觀察如何教育孩子。”文化投資人曹海濤對每經記者表示。
“目前社會追星,娛樂八卦心態使得人們愿意通過觀看明星真人秀窺視明星。”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則表示,這樣心態需求的存在,也是這類節目為何一直有觀眾的原因。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