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16 07:28:40
據了解,日產汽車對旗下5家工廠的2187輛汽車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1171輛汽車存在上述造假問題,占到抽樣總數的53.5%。此外,日產汽車的工廠在部分汽車出廠前進行尾氣排放和油耗檢測時,發現行駛時間、溫度等指標并不滿足試驗標準,在這種條件下得出的無效測試結果,但仍被日產汽車的工廠當作正式測試結果寫入檢測報告。這也就意味著,日產汽車在尾氣排放檢測和油耗檢測存在不規范操作的前提下,仍有超過一半的數據造假。
每經記者|蘧毛毛 每經編輯|李凈翰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近日,因曝出油耗和排放造假丑聞,“技術日產”的制造神話再一次受到質疑。
7月9日,日產汽車召開記者會承認,公司在日本國內5家工廠生產的19款車型存在尾氣排放和油耗測量造假問題。
對于造假原因,負責生產和開發的日產汽車執行董事山內康裕表示,“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工廠沒有配備擁有檢測知識和技能的監督員,因為交貨時間緊,質檢員就通過造假來提高檢測效率。”
日產汽車表示,正在對事件進行徹底和詳盡的調查,包括“不當行為”的原因和背景。日本國土交通省也已要求日產汽車在一個月內上報應對措施,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有業內分析認為,此次日產汽車被曝出排放和油耗數據造假,會導致公司名譽進一步受損,業績恐遭重創。
而截至發稿,NBD汽車(微信號:NBD-AUTO)并未收到日產中國對此事的正式回應。
NBD汽車了解到,按照日本國內的法規,新車在出廠前要進行尾氣排放和油耗檢測。然而,日產汽車的上述5家工廠將部分不達標汽車的數值修改為正常值后,發放合格證書,出廠銷售。
據了解,日產汽車對旗下5家工廠的2187輛汽車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1171輛汽車存在上述造假問題,占到抽樣總數的53.5%。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此外,日產汽車的工廠在部分汽車出廠前進行尾氣排放和油耗檢測時,發現行駛時間、溫度等指標并不滿足試驗標準,在這種條件下得出的無效測試結果,但仍被日產汽車的工廠當作正式測試結果寫入檢測報告。
這也就意味著,日產汽車在尾氣排放檢測和油耗檢測存在不規范操作的前提下,仍有超過一半的數據造假。
對此,日產汽車表示,已向日本交通運輸等管理部門通報了上述事件和調查結果。“我們要確保這種檢測問題不再發生,我們對發生這樣的事情,向顧客和相關人員表示深切的歉意。”山內康裕就相關數據造假問題進行了公開道歉。
事實上,這已是在不到一年時間內,日產汽車再次出現的違規檢測丑聞。去年10月,日產汽車就曾被曝出不具備資質的檢驗員參與車輛出廠檢驗的丑聞,并召回了120萬輛相關車輛。
值得注意的是,山內康裕表示,這次違規不會造成召回,因為這些不當檢測對汽車的安全行駛未產生影響。

▲丑聞曝光當日,日產股價重挫
雖然這一次仍是質檢員“背鍋”,但背后暴露出的日產汽車的管理問題不容忽視。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稱,此次事件暴露了日產管理上的問題,日產汽車急欲避免再發生類似造假情況,但現在日產的品牌形象已經受損,未來新車銷售恐受到影響。
雖然此次數據造假只涉及日產在日本國內銷售的車輛,未影響其出口車輛,但因汽車召回事件,日產汽車在華也面臨信任危機。
7月3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共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109次,涉及34個汽車品牌的486萬輛汽車。其中,日產汽車召回3次共計102.4萬輛汽車,約占召回總量的21%,成為缺陷產品“召回之王”。

▲上半年日產在華汽車召回量最高
NBD汽車了解到,制動總泵油封漏油以及高田安全氣囊隱患是日產汽車召回的兩大主要原因。公開數據顯示,因上述原因,日產汽車召回東風日產新藍鳥、新騏達、新生代騏達、軒逸、陽光以及天籟,共計96.3萬輛,占日產汽車上半年召回總量的94.1%。
雖然高田氣囊已成為日系車召回事件中的“重災區”,但是,日產召回汽車數量最多一次卻是由于“制動問題”。
今年2月,因制動總泵油封漏油,東風汽車有限公司向當時的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自2018年2月28日起,召回2015年4月6日至2017年7月21日生產的部分新藍鳥、新騏達、新生代騏達及軒逸、全新軒逸汽車,共計68萬輛,占日產汽車上半年召回總量的67.3%。
值得注意的是,在召回車型中,日產軒逸、天籟等車型均是日產在華銷售的主力車型。例如,今年6月,日產軒逸銷量為4.2萬輛,同比增長11.9%,再次蟬聯轎車銷量排行榜的冠軍。而上半年,日產汽車在華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數據顯示,今年1~6月,日產汽車在華累計銷量為72萬輛,同比增長10.8%。
對此,業內有分析稱,多次卷入質量丑聞中的日產汽車,雖然目前在華銷量形勢一片大好,但能否繼續保持此形勢還有待市場檢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