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10 23:22:45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陳俊杰
“有時候,走在這條路上,我們也是覺得孤獨和寂寞的。藍箭航天之所以沉寂3年才正式向外界發聲,是因為這個產業需要耐心和堅韌,很多事情不能‘拍腦袋’隨意改變作出決策。”和眾多商業航天從業者一樣,在這條道路上,藍箭航天CEO張昌武走得快樂、辛苦,但也會感到寂寞。
隨著政策的放開和資本的布局,在被譽為商業航天元年的2018年,商業航天從“故事概念期”逐漸步入“市場導入期”之時,從業者的心態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國商業火箭真正商業化的時間還有多遠?對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藍箭航天CEO張昌武進行了專訪,他表示,雖然目前市場上的布局者眾多,但整體還處于“打地基”的階段。
NBD:您認為商業航天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張昌武:我一直秉持的理念:慢就是快。沿著一條線走下去的技術脈絡是非常重要的,商業航天找準方向才能出手,否則很可能萬劫不復。另外商業航天本身對于可靠性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追求質量比追求速度更重要,怎樣靜下心來把產品做扎實,把關鍵的零件吃透,在點火發射的那一刻優勢才會凸顯出來。
藍箭航天一開始制定的戰略就是中型運載火箭+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3年,沒有刻意的去迎合熱點和資本。一直保障技術始終沿著制定既定方向發展,不去花時間去做和主方向無關的東西,所以看似動作很慢,但整體速度是快的。
NBD:為何選擇現在高調的對外發聲?
張昌武:現在已經過了“只是一個ppt的階段”,公眾已經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現在發聲希望與公眾進行系統的交流,希望外界能夠更加冷靜的看待這個行業。
NBD:目前政策的放開給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了什么保障?
張昌武:目前這個行業方向是非常明確的,政策不會跑得比我們慢。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明確自身是否真的是具有價值的商業航天企業。如果做的技術本身沒有價值,其實談不上政策的保駕護航。
NBD:民營商業航天企業是否出現明顯的梯隊?
張昌武:目前商業航天民營企業都處于早期修煉基礎設施的階段,目前還未出現明顯的梯度。另一方面,整個行業在往縱深化發展,上游和下游都出現垂直企業。此外,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行業模式還要經過幾輪調整,包括各家公司的價值分布也要經過一定的考驗才能定調。
NBD:商業航天屬于重資產,投資和回報周期都比較長,藍箭怎樣平衡研發投入?
張昌武:大家認為商業航天是資本高度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但我看來這種認知對了一半。從投資規模來講,運載火箭行業和汽車、互聯網行業相比,投資需求并沒有那么高,以藍箭的運載火箭包括發動機為例,整個投資規模在20億~30億元左右。
NBD:目前我國商業航天的難點是什么?
張昌武:究竟怎樣的組合模式才能在未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批產,這是要去解決的問題。可能在其他行業比如汽車行業、新能源汽車也面臨同樣問題。火箭對于質量的要求遠遠高于民用產品,怎樣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去提高我們交換能力,將來實現更大規模批量的工業化生產,是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NBD:為什么很多商業航天從業者都說自己是寂寞的?
張昌武:就航天的規律來講,是沒有任何討巧方式的。首先要自己掌握關鍵設施和基礎,根據市場來決策。過去3年我們都把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一方面持續擴大我們的團隊,補充我們的研發力量,另外把很重要的一部分資源用來建造核心基礎設施。
在過去3年里,這個行業發生著很多事情,也有人發布戰略、發射火箭,但我們不會看外界干什么就干什么,作為國內唯一做液氧甲烷中型火箭的企業,我們相對來說是比較寂寞的。
NBD:商業航天領域未來會充分競爭嗎?
張昌武:放眼世界,能夠做運載火箭的團隊仍然屈指可數,未來不是會充分競爭的行業。作為戰略型資源,這是需要有序發展的行業,不需要去做重復性建設和過時的技術和產品。最重要的是補足國家產品型號的“空白”并開拓增量市場,同時能夠技術突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