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城事 | 致畢業生:未來不會一直“吃雞”,還可能“落地成盒”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26 17:34:36

恰逢畢業季,高校校長的畢業致辭成了不少人關注的焦點,從接地氣兒的“不要輕易給外賣哥差評”到緊隨潮流的“漫漫人生路,并不是都能這般‘大吉大利,今晚吃雞’”應有盡有,不少人被這些話擊中。人們評價校(院)長們所傳遞出的正能量,側面反映了中國高校教育觀的轉變,更注重學生價值觀培養、能力建設,也更多元。

 每經記者|李晃    每經編輯|楊歡    

除了C羅和C位,這個夏天還有畢業季。

前兩天,微博熱搜出現一句很接地氣的話—— “不要輕易給外賣哥差評”。

這個熱搜出自黃淮學院校長譚貞。6月21日,譚貞在畢業典禮上致辭,“請一定要大膽地扶起摔倒的老人,以暖心之舉驅逐冰冷麻木;不要輕易給遲到幾分鐘的外賣小哥差評,人生著實不易。”

圖片出處 梨視頻截圖

6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也在畢業致辭中說到,漫漫人生路,并不是都能這般“大吉大利,今晚吃雞”,還可能隨時面臨“落地成盒”。

6月24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院長李雙在畢業典禮上致辭,寄語學生“愿你走出校園,先做一個守住底線、人格健全的人。”

不少人被這些話擊中。人們評價校(院)長們所傳遞出的正能量,側面反映了中國高校教育觀的轉變,更注重學生價值觀培養、能力建設,也更多元。

回想七年前,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董藩語出驚人,“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實在是令人瞠目。

高校是城市人才供給主力陣地,在此期間形成的價值觀往往會伴人終生。前兩天,我們收到西南交大徐飛校長在2018界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題目叫《讓未來的你不可替代》。徐校長說,希望學生們能在“深度學習力”、“創新創造力”和“愛的愿力”這三大力上持續修為發力,讓未來的自己不可替代。

看完后,我們給徐校長發了一條微信,表達后輩們對這位教育者最高的敬意。因為這一席話不光對畢業生,而是對所有年輕人都受用。多么希望我們當時畢業時,能聽到如此醍醐灌頂的話。

趕在畢業季,梳理了一些校長們的傾情演講。希望幫助各位年輕人活得通透,一路順暢。

三觀型:關注學生“三觀”形成

點評:“雞湯”年年有,校長牌最香。不少高校校長畢業致辭都傾向于三觀型,這類發言通常聚焦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代表人物: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

圖片出處:四川新聞網

主題:沒有絕對的順境逆境

《孟子》里面的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講的就是關于人生的一些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態度,這也就是我今天要給同學們講的主題:順境要善待他人、逆境要善待自己。人的一生總是有起有落、有喜有悲、有順有逆,我想不管你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畢業之后都將面對一個曲折的、甚至是麻花狀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順境、逆境,什么又叫善待呢?其實,在人生路上人們對順境和逆境的判斷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和不變的順境逆境。也許你今天認為的順境逆境,等到你六七十歲回頭一看,其實啥都不是,根本就沒有帶走一片云彩。大家可能都知道,在離學校不到5公里的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攻心聯”,一直以來被多少仁人志士所欣賞: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特別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講的就是對事物發展要能把握大趨勢、判斷大格局、找準大方向,否則太寬太嚴都是沒有什么意義的,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至于說到“善待”的問題,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是同樣重要的,我們這里說的善待當然是以不損失原則、不降低標準為前提的,是指在你順利并有力量時要更加大度和有胸懷,示人以好、示人以善、示人以謙,而在你處于低谷時則要懂得對自己好一點、少跟自己較勁、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虧待自己。

為什么逆境時不能自暴自棄、消極沉淪,反而更要善待自己呢?當一個人身處逆境、遇到挫折,處境比較艱難時,那他本身就已經很不走運了,就更需要善待自己,不要成天陷于自責、自我菲薄之中,更需要樂觀一些、豁達一些、看遠一些。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們四川眉山有個“三蘇祠”,這三蘇中又以蘇軾名氣最大。蘇軾21歲就中了進士名揚天下,卻因烏臺詩案一路被貶。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自己開荒種地,做“東坡肉”、煮“東坡茶”、釀“東坡酒”,把逆境的生活過得很有詩意,同樣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最近,我聽學工部的老師們講,同學們經常在晚上熄燈后海闊天空、臥談人生,經常也為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而爭論不休,其實人生的意義并沒有那么的復雜,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你的存在,而讓你周圍的人感到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因為你的出現讓周圍的人苦不堪言。

務實型:引導學生認真實干

點評:務實型致辭長期受到理工科高校校長的青睞,重在培養學生腳踏實地、認真實干的精神。

代表人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

圖片來源:中國科大新聞網

主題:科學精神

中國科大是老一輩革命家和科學家親手創辦的紅色大學,建校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培養尖端科技人才。建校元老中既有錢學森、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勛”,也有趙忠堯、楊承宗等“沒有勛章的功臣”,他們把紅色基因注入科大人的文化血脈,“又紅又專”的“紅”就是科大人的底色。

上世紀,我校創校先賢們懷揣一顆“科學報國”的紅心,學成后毅然回國效力,他們是真正讓中國“站起來”的民族脊梁。如今,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近年來我國引進的“青年千人”中,中國科大校友占10%,體現了科大人心系祖國、強國興邦的情懷。

什么是科學精神?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華羅庚說:“科學是實事求是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科學精神是像趙忠賢、陳仙輝院士那樣把超導事業作為畢生追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持之以恒尋找新型超導材料,帶領中國高溫超導研究躋身國際前列;科學精神是像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首席科學家常進校友那樣勇于探索未知,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努力解開遠在星辰之外的宇宙密碼;科學精神是像謝毅院士那樣不怕啃硬骨頭,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致力于尋找更有效的能源轉換材料,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要始終保持獨立思考和清醒的頭腦,敢于質疑,追求真理;干事創業時,既要敢于好高騖遠,也要善于實事求是,遵循科學規律,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做新時代的奮斗者,成為各行各業的創新引領者。

能力型:強調學生能力培養

點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論很重要,這樣才能做到“難以被替代”。

代表人物: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

圖片來源:西南交通大學新聞網

主題:學習力、創造力和愛的愿力

從今天起,你們即將踏入職場或繼續深造。未來令人憧憬也充滿挑戰,而在所有的憧憬和挑戰中,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帶給我們的很可能最具沖擊力。不久前BBC發布了未來被AI取代概率最高的十大職業,包括會計、保險業務員、銀行職員、政府職員、人力資源管理者、房地產經紀人等。當然,他們也發布了難以替代的十大職業,例如教師、心理醫生、建筑師、律師、藝術家、音樂家和科學家。

就職場和事業而言,現代人總是害怕自己被別人替代。在日日新的快速“迭代”新時代,未來的你是否會被競爭對手取代,或被AI及其它尚不能預料的力量替代?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特別希望你們能在“深度學習力”、“創新創造力”和“愛的愿力”這三大力上持續修為發力,讓未來的你不可替代。

第一,深度學習力。學會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諸位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一定時間后即進入半衰期,雖然基礎知識仍可用,但其他的知識將逐步甚至很快陳舊過時。現在知識半衰期迅猛縮短,由最早的100年陡然縮短至當前的3年。知識裂變速度加快,即使剛印到書本上的知識都可能被淘汰。如果不能掌握學習方法,要學會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會很難、也很被動,更不用說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了。諸位要通過學習、借鑒和自我摸索,盡快找到最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養成將經驗上升為概念,將概念上升為理念,把方法上升為“方法論”的良好習慣,進而適時升級、再造和重構研究范式。

第二,創新創造力。康有為曰: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所尊貴者工之創新器而已。詹姆斯·莫爾斯進言道,可持續競爭的唯一優勢,來自超過競爭對手的創新創造潛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每個人立命安身的根本。近期“中興事件”帶給中國人的心理震撼相當深遠,作為國之重器的核心技術缺乏,是我國當前最大的隱患。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諸如芯片、基礎算法、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技不如人或受制于人,根本出路在于全力提升創新創造力。

第三,愛的愿力。人工智能的未來是否美好,人類的未來是否光明,關鍵是人們在不懈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時,是否堅守和秉持“價值理性”——(工具)理性背后的正當性、正義性、倫理性和知性美德。工具理性既能為惡亦能從善,而價值理性則告訴人類棄惡揚善。從本原和終極意義上講,人最重要的不是大腦,是心;人類的美好,歸根到底,是人間的真情和人性的光輝,人類應該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園。

愛的愿力從何而來?它來自于內心深處的善良天性,來自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強烈意愿,更來自于日常的篤行、恪守和奉獻。雪萊說“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盡管現代社會還充滿冷漠和隔離,但請諸位深埋愛的種子,并讓它蓬勃生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除了C羅和C位,這個夏天還有畢業季。 前兩天,微博熱搜出現一句很接地氣的話——“不要輕易給外賣哥差評”。 這個熱搜出自黃淮學院校長譚貞。6月21日,譚貞在畢業典禮上致辭,“請一定要大膽地扶起摔倒的老人,以暖心之舉驅逐冰冷麻木;不要輕易給遲到幾分鐘的外賣小哥差評,人生著實不易。” 圖片出處梨視頻截圖 6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也在畢業致辭中說到,漫漫人生路,并不是都能這般“大吉大利,今晚吃雞”,還可能隨時面臨“落地成盒”。 6月24日,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院長李雙在畢業典禮上致辭,寄語學生“愿你走出校園,先做一個守住底線、人格健全的人。” 不少人被這些話擊中。人們評價校(院)長們所傳遞出的正能量,側面反映了中國高校教育觀的轉變,更注重學生價值觀培養、能力建設,也更多元。 回想七年前,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董藩語出驚人,“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實在是令人瞠目。 高校是城市人才供給主力陣地,在此期間形成的價值觀往往會伴人終生。前兩天,我們收到西南交大徐飛校長在2018界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題目叫《讓未來的你不可替代》。徐校長說,希望學生們能在“深度學習力”、“創新創造力”和“愛的愿力”這三大力上持續修為發力,讓未來的自己不可替代。 看完后,我們給徐校長發了一條微信,表達后輩們對這位教育者最高的敬意。因為這一席話不光對畢業生,而是對所有年輕人都受用。多么希望我們當時畢業時,能聽到如此醍醐灌頂的話。 趕在畢業季,梳理了一些校長們的傾情演講。希望幫助各位年輕人活得通透,一路順暢。 三觀型:關注學生“三觀”形成 點評:“雞湯”年年有,校長牌最香。不少高校校長畢業致辭都傾向于三觀型,這類發言通常聚焦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代表人物: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 圖片出處:四川新聞網 主題:沒有絕對的順境逆境 《孟子》里面的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講的就是關于人生的一些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態度,這也就是我今天要給同學們講的主題:順境要善待他人、逆境要善待自己。人的一生總是有起有落、有喜有悲、有順有逆,我想不管你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畢業之后都將面對一個曲折的、甚至是麻花狀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順境、逆境,什么又叫善待呢?其實,在人生路上人們對順境和逆境的判斷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和不變的順境逆境。也許你今天認為的順境逆境,等到你六七十歲回頭一看,其實啥都不是,根本就沒有帶走一片云彩。大家可能都知道,在離學校不到5公里的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攻心聯”,一直以來被多少仁人志士所欣賞: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特別是“不審勢即寬嚴皆誤”講的就是對事物發展要能把握大趨勢、判斷大格局、找準大方向,否則太寬太嚴都是沒有什么意義的,這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至于說到“善待”的問題,善待他人和善待自己是同樣重要的,我們這里說的善待當然是以不損失原則、不降低標準為前提的,是指在你順利并有力量時要更加大度和有胸懷,示人以好、示人以善、示人以謙,而在你處于低谷時則要懂得對自己好一點、少跟自己較勁、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虧待自己。 為什么逆境時不能自暴自棄、消極沉淪,反而更要善待自己呢?當一個人身處逆境、遇到挫折,處境比較艱難時,那他本身就已經很不走運了,就更需要善待自己,不要成天陷于自責、自我菲薄之中,更需要樂觀一些、豁達一些、看遠一些。大家可能都知道,我們四川眉山有個“三蘇祠”,這三蘇中又以蘇軾名氣最大。蘇軾21歲就中了進士名揚天下,卻因烏臺詩案一路被貶。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而是自己開荒種地,做“東坡肉”、煮“東坡茶”、釀“東坡酒”,把逆境的生活過得很有詩意,同樣也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最近,我聽學工部的老師們講,同學們經常在晚上熄燈后海闊天空、臥談人生,經常也為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而爭論不休,其實人生的意義并沒有那么的復雜,簡單來說就是因為你的存在,而讓你周圍的人感到生活更加美好,而不是因為你的出現讓周圍的人苦不堪言。 務實型:引導學生認真實干 點評:務實型致辭長期受到理工科高校校長的青睞,重在培養學生腳踏實地、認真實干的精神。 代表人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 圖片來源:中國科大新聞網 主題:科學精神 中國科大是老一輩革命家和科學家親手創辦的紅色大學,建校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新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培養尖端科技人才。建校元老中既有錢學森、郭永懷等“兩彈一星元勛”,也有趙忠堯、楊承宗等“沒有勛章的功臣”,他們把紅色基因注入科大人的文化血脈,“又紅又專”的“紅”就是科大人的底色。 上世紀,我校創校先賢們懷揣一顆“科學報國”的紅心,學成后毅然回國效力,他們是真正讓中國“站起來”的民族脊梁。如今,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近年來我國引進的“青年千人”中,中國科大校友占10%,體現了科大人心系祖國、強國興邦的情懷。 什么是科學精神?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華羅庚說:“科學是實事求是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科學精神是像趙忠賢、陳仙輝院士那樣把超導事業作為畢生追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持之以恒尋找新型超導材料,帶領中國高溫超導研究躋身國際前列;科學精神是像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首席科學家常進校友那樣勇于探索未知,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努力解開遠在星辰之外的宇宙密碼;科學精神是像謝毅院士那樣不怕啃硬骨頭,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致力于尋找更有效的能源轉換材料,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要始終保持獨立思考和清醒的頭腦,敢于質疑,追求真理;干事創業時,既要敢于好高騖遠,也要善于實事求是,遵循科學規律,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做新時代的奮斗者,成為各行各業的創新引領者。 能力型:強調學生能力培養 點評: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方法論很重要,這樣才能做到“難以被替代”。 代表人物: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 圖片來源:西南交通大學新聞網 主題:學習力、創造力和愛的愿力 從今天起,你們即將踏入職場或繼續深造。未來令人憧憬也充滿挑戰,而在所有的憧憬和挑戰中,人工智能(AI:ArtificialIntelligence)帶給我們的很可能最具沖擊力。不久前BBC發布了未來被AI取代概率最高的十大職業,包括會計、保險業務員、銀行職員、政府職員、人力資源管理者、房地產經紀人等。當然,他們也發布了難以替代的十大職業,例如教師、心理醫生、建筑師、律師、藝術家、音樂家和科學家。 就職場和事業而言,現代人總是害怕自己被別人替代。在日日新的快速“迭代”新時代,未來的你是否會被競爭對手取代,或被AI及其它尚不能預料的力量替代?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特別希望你們能在“深度學習力”、“創新創造力”和“愛的愿力”這三大力上持續修為發力,讓未來的你不可替代。 第一,深度學習力。學會如何學習(Learnhowtolearn),其重要性自不待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諸位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一定時間后即進入半衰期,雖然基礎知識仍可用,但其他的知識將逐步甚至很快陳舊過時。現在知識半衰期迅猛縮短,由最早的100年陡然縮短至當前的3年。知識裂變速度加快,即使剛印到書本上的知識都可能被淘汰。如果不能掌握學習方法,要學會日新月異的新知識會很難、也很被動,更不用說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了。諸位要通過學習、借鑒和自我摸索,盡快找到最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養成將經驗上升為概念,將概念上升為理念,把方法上升為“方法論”的良好習慣,進而適時升級、再造和重構研究范式。 第二,創新創造力。康有為曰: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所尊貴者工之創新器而已。詹姆斯·莫爾斯進言道,可持續競爭的唯一優勢,來自超過競爭對手的創新創造潛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和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每個人立命安身的根本。近期“中興事件”帶給中國人的心理震撼相當深遠,作為國之重器的核心技術缺乏,是我國當前最大的隱患。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諸如芯片、基礎算法、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技不如人或受制于人,根本出路在于全力提升創新創造力。 第三,愛的愿力。人工智能的未來是否美好,人類的未來是否光明,關鍵是人們在不懈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時,是否堅守和秉持“價值理性”——(工具)理性背后的正當性、正義性、倫理性和知性美德。工具理性既能為惡亦能從善,而價值理性則告訴人類棄惡揚善。從本原和終極意義上講,人最重要的不是大腦,是心;人類的美好,歸根到底,是人間的真情和人性的光輝,人類應該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園。 愛的愿力從何而來?它來自于內心深處的善良天性,來自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強烈意愿,更來自于日常的篤行、恪守和奉獻。雪萊說“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愛”,盡管現代社會還充滿冷漠和隔離,但請諸位深埋愛的種子,并讓它蓬勃生長。
畢業致辭 高校校長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