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29 21:35:58
每經記者|楊建 每經編輯|吳永久
經歷了草根時代、蓬勃發展、納入監管等階段的發展,私募基金似乎正在進入行業大洗牌階段。近期私募募資是二八分化明顯,大型私募產品是爆款連連,而小型私募募資較為困難,龍頭私募對資金的“虹吸效應”愈發明顯。而近期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有2萬家私募管理規模還在5億元以下,按照業內的推算,這2萬家私募還掙扎在“生死線”下,另外生存壓力大導致小型私募關門轉讓案例也在增多。
未來新成立、規模小、投資管理能力和經驗不足的私募,生存空間正日益縮小,而大型、老牌私募的優勢會更加明顯。近期私募發行新產品就可看出其中的端倪,中信證券發行的私募FOF產品都定格在明星私募基金,而產品也受到市場青睞,募集規模高達80億。對此有私募人士向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指出,近年來A股市場的分化行情加劇了私募行業的分化,頭部效應愈加顯著。龍頭私募對資金的“虹吸效應”,使得中小私募的發展越來越難。大私募受到資金追捧,規模迅速擴張,而小私募則捉襟見肘,銀行、券商更愿意與大型私募合作。

(圖片來自:攝圖網)
實際上私募行業有很多固有成本,形成了行業的事實門檻。如資金的募集成本,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費和業績報酬有相當大的比例要分配給銀行、券商、信托等渠道;按照目前的形勢來看,就算是一家小規模私募,一年基礎運營成本至少在200萬以上,私募公司開門就得花錢,房租費、水電費、人力成本等等。規模小的公司有財務、風控、操盤手、網絡維護、前臺、銷售等。規模稍大的還要基金經理、投研人員、開發團隊。一年下來的人力成本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按照慣例私募“2/20”,2%管理費+20%業績提成,在行情不給力時,20%的業績提成拿到的難度很大。如果按2%的管理費預估,管理規模沒有1個億,私募公司基本上屬于倒貼狀態。而私募排排網研究中心告訴火山君,私募管理費大多按照1%~1.5%來計算,假設管理費按照1.5%來計算,除去支付給通道和渠道各方的費用,實際到手的大概就是1%。一家5億元管理規模的私募,在沒有業績提成的前提下,按照1%計算管理費收入,一年可獲得的確定性現金流入僅為500萬元,一般情況下也就是勉強覆蓋成本。
在沒有業績提成的前提下,如果私募管理規模沒有做到5億元以上,基本上是不掙錢的,所以5億元管理規模可看成私募的“生死線”,而據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底,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上的私募達到了3019家,在已登記的23559家私募管理人中,如果按照5億元管理規模的“生死線”來劃分,目前這3019家私募僅占整個私募管理人家數的12.81%,而另外20540家私募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下,意味著超過2萬家私募還掙扎在“生死線”下。
經歷了草根時代、蓬勃發展、納入監管等階段的發展,私募似乎正在進入行業大洗牌階段,一些小型私募正在醞釀關門或者轉讓,深圳一位資深私募人士就告訴火山君,“年初至今,在公司同一棟辦公的至少有4家小型私募正在醞釀關門轉讓”。火山君在私募圈了解到的情況顯示,關于私募基金轉讓的小廣告也逐漸多起來了,實際上這些事情并非近期才出現的,早在年初就有跡可循了,其中多位私募機構的基金經理在年初就有了跳槽的跡象。
實際上在早些年,私募行業競爭還不大,稍微有點客戶的私募都能活得很好,尤其是在市場行情較好的時候。但是如今卻不一樣了,近期記者在和一些私募人士交流過程中了解到,目前小型私募的日子不好過,私募基金經理“跳槽”的不在少數,北京一家小型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就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自己在今年4月份就離職了,目前到了某券商北京營業部做總經理,目前像我們這樣只有個位數員工的小私募想要活下去太不容易了,并且會越來越不容易,私募靠個人能力生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以后就是拼團隊,拼規模,拼品牌效應,搭草臺班子不行了。
無獨有偶,廣東一家中型私募的一位基金經理也告訴火山君(微信公眾號:huoshan5188),自己6月1日的離職申請到期,后續的東家是某券商廣東分公司總經理,而據火山君了解,目前這家私募業績在去年還不錯。上述私募基金經理告訴火山君,中小私募投研能力很難在短期內有較大提升,此外運營成本不斷的上升!管理規模短期內也不會提升,很多反而是下降的!目前小型私募在行情好時,一個人一年分紅百萬很正常,行情不好,團隊日子就比較難過。

(圖片來自:攝圖網)
而據某私募中介透露,隨著私募殼的轉讓增多,價格也逐漸走低,目前股權私募的殼價格比證券類私募價格要高些,對于注冊地在一線城市的證券私募殼的價格為50萬左右,而對于股權類私募殼,價格稍微貴些,主要是現在備案特別難,協會要求提供資產證明,現在申請股權類私募比較難,買殼也不容易,股權不能一次變更,我們一般在變更前都會請教律師的意見,一般都是建議分兩步來變更,通過的機率會大些,但是周期是挺久的,跟新備案的周期差不多(3~6個月)。
(本文封面圖來自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