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21 13:46:05
過去,中國資本在海外炒房、大手筆收購足球俱樂部、投資影視公司等新聞層出不窮,而現在更多資本在關注實體經濟,尤其是新興產業。
每經記者|張明雙 每經編輯|張明雙
5月20日下午,在武漢舉行的2018中美跨境投資高峰論壇上,多位投資人對海內外投融資方向進行了交流。武漢光谷咖啡創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儒雄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中國對外投資最需要的還是高科技領域。
記者在昨日(20日)論壇間隙了解到一家芯片公司落戶中國的案例。
2016年,云研資本在以色列創新大會上投資了一家半導體公司,主要從事機器視覺芯片的研發與生產。拿到中國風投資金后,該公司產品于兩年后實現量產。近日,在云研資本牽線搭橋下,這家半導體公司在深圳設立了合資企業。
“機器視覺芯片量產后,將促進中國智能制造業、消費電子的發展。”云研資本管理合伙人李利凱告訴《每日經濟新聞》,投資美國、以色列等國家的公司,引進到中國發展,幫助前沿科技在國內實現產業化,這就是我們的跨境投資模式。
過去,中國資本在海外炒房、大手筆收購足球俱樂部、投資影視公司等新聞層出不窮,而現在更多資本在關注實體經濟,尤其是新興產業。
據商務部發布的2017年商務工作年終綜述顯示,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1246.3億美元,同比下降32%,非理性對外投資得到切實有效遏制,化工、電力、制造、能源等產業并購增多,上億美元大型并購項目超過60個,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對外投資進一步突出。
對于過去中國資本在海外投資服務業的現象,李儒雄認為,服務業投資對資本逐利有好處,但對國家戰略意義不大,資本還是要投高科技。
今年3月份,普華永道發布了《A股海外并購:評估咨詢發揮關鍵作用》的分析報告,相關負責人稱,受技術變革的深遠影響,近年來國內企業已將目光逐漸轉向高端制造和高新科技等行業,更多A股上市公司傾向選擇與有資金優勢的私募基金組隊出海。
不過,中資參與海外高科技公司的并購、投資還面臨較多的門檻,包括無形資產評估、募資難等,而更大的阻力則是來自外部力量的阻撓。如紫光股份收購西部數據(WD)計劃流產、福建宏芯投資基金收購德國芯片制造商愛思強公司的許可被撤回、美國仙童半導體拒絕華潤微電子和北京清芯華創聯合收購要約等。
對此李儒雄建議,一是鼓勵國內風投機構在美國設立分支,以風投資本的名義進入美國的高科技產業;二是收購中型企業,投資初創期企業,花三五年時間進行培育,避免過于典型意義的收購;三是鼓勵風投資金在外國設立機構募資,設立價值基金等投資國內企業。
“國內要有政策支持,還需要投資機構國際化,包括在硅谷投資、募集資金國際化等。”李儒雄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