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6 14:27:24
基于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屬性的變化,于學軍預計,實體企業的融資會逐漸得到改善,并且這種方式在未來1~3年內還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每經記者|胡楊 每經編輯|姚祥云
5月16日,銀保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在2018中國金融論壇上表示,在貨幣政策寬松的環境下,實體企業仍然普遍感到融資難、融資貴,主要原因與資金無法到達實體經濟相關。他認為:“隨著貨幣政策操作的改變,基礎貨幣投放的渠道及屬性發生變化,實體企業的融資會有明顯改善。”
今年以來,央行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最新發布的《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2018年3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同比增長8.2%;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2.8%,比年初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6339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10.5%。
從現實的執行情況來看,于學軍認為,這種穩健+中性的政策搭配實際上是帶有刺激性的政策組合,宏觀杠桿率近年來的大幅提高就與之相關。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宏觀杠桿率為250.3%,同比上升2.7個百分點,雖然上升速度明顯放緩,但杠桿率仍處于較高水平。其中,企業部門杠桿率為159%,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是201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2012~2016年則年均增長 8.3個百分點。
于學軍認為,在這種貨幣政策寬松的大環境下,企業之所以還感到融資難、融資貴,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貨幣政策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調整。“2014年后,隨著中國外匯儲備下降,基礎外匯貨幣的投放轉向一些新型的貨幣工具,以中期借貸便利(MLF)和抵押補充貸款(PSL)等為代表。2017年以來已超過7萬億元,作為基礎貨幣投放,這個數據是很大的。”
據于學軍介紹,因為遵循央行貸給大中型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這種投放路徑,所以會出現:資金多在金融機構之間相互交叉持有,金融市場快速膨脹并交易活躍;資金大部分流向地方政府、大型國有企業、房地產市場等特征。“同時,由于貨幣信用的大幅度擴張,還進一步削弱貨幣的有效購買力,反過來會稀釋企業手中原有的自有資金,這會出現自動縮水的現象,從而使企業在資金的使用和周轉上更加捉襟見肘。”
不過,隨著降準置換MLF的實施,這種實體企業融資難的狀況將有所改善。今年4月25日起,央行對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非縣域農商行以及外資銀行下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日,持有未到期MLF的銀行按照“先借先還”的原則,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MLF。
基于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屬性的變化,于學軍預計,實體企業的融資會逐漸得到改善,并且這種方式在未來1~3年內還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而據央行披露,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置換MLF當日,償還MLF達到9000億元,凈釋放增量資金近4000億元,大部分增量資金釋放給了城商行和非縣域農商行,有利于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為4.8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438億元,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的86.9%,比上年同期高21.7個百分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