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農村電商二十年 阿里巴巴解碼農村電商發展邏輯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25 23:59:30

今年,付學明的25畝臍橙沒有滯銷,并且每畝地的收入比往年多了400多元。

女兒付伶俐勸他,趁著今年收入好,用這多出來的錢把家里的舊家具換一遍,但他拒絕了,“你敢肯定每年那個杭州人都會過來?”

付學明說的杭州人,是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的小二王巍。

今年初,他來到重慶奉節,幫這里的果農在阿里巴巴平臺上賣出200噸臍橙,不但解決了奉節臍橙經常面臨的滯銷問題,還讓農戶增收了。

付學明擔心,王巍和以前來奉節的商販一樣,賺一筆就不來了。

▲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在重慶奉節的公益活動

●阿里“授漁”

付學明并不知道,以后,他的臍橙都可以如此輕松地賣掉了。

今年初,奉節縣政府官員與其他22個縣域官員一起,拿到了阿里巴巴興農扶貧官方服務站的牌子。

2018年1月的電商脫貧(重慶)高峰對話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宣布,阿里將整合所有資源,助力全國800個貧困縣,并宣布了具體舉措。

興農扶貧服務站,是諸多舉措之一。

“這個興農扶貧官方服務站,連接產地農貨與消費者,幫助這些縣域的農產品精準觸達城市人群。”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鄉村事業部總經理王建勛介紹,今年計劃讓符合條件的百個縣域開通官方服務站,未來計劃對全國符合條件的縣域全覆蓋。

奉節在阿里巴巴電商平臺開通興農扶貧官方服務站以后,付學明的臍橙每年都可以在阿里巴巴電商平臺賣。

張勇將以上舉措稱作“授人以漁”。

除此以外,阿里巴巴還將成立十個電商脫貧樣板縣,整合整個集團資源,幫助樣板縣實現電商脫貧。

“首先有營銷、銷售、物流、服務,通過新零售來進行重新分工和重構。”王建勛從商業的角度描述阿里巴巴電商脫貧,“我們覺得最為有價值的事情就是把農產品土特產變為商品。”

從商業的角度講,作為農村電商農產品上行的“授漁”并不容易。

來自重慶璧山的一位農業企業老板說,“電商脫貧不僅僅是社會公益,還是產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想做農村電商,幾乎要對農村商業基礎設施和商業生態進行重塑,需要漫長的過程。”

▲新疆阿克蘇果農買熱木尼沙汗為淘鄉甜蘋果選果

●一天吃36個咸鴨蛋

過程確實漫長。阿里巴巴在農村電商領域的探索,早在2010年就有公開報道。2010年,阿里巴巴與浙江遂昌政府合作,推動建立了一套“政府+農戶+合作社+網店協會+淘寶網”的農村電商機制。形成了以農特產品為特色,多品類協同發展的縣域電子商務中的“遂昌模式”。

王建勛表示,“遂昌模式”的目的是“走出一條能夠讓更多農民參與,讓農民實實在在受益的農村電商模式。”

阿里巴巴“讓農民參與,讓農民受益”的探索不僅這一次。

阿里巴巴鄉村事業部農業發展部負責人黃愛珠向大家講了個故事。

阿里巴巴上行團隊曾想與西部一蘋果產地果農直接合作,將他們的蘋果在阿里巴巴電商平臺銷售,“直接與農戶對接,將中間商的利潤直接補貼給農戶。”

但結果發現,蘋果上線后,接到無數投訴。

很多農戶裝箱的時候上面放大的,下面放小的,甚至放壞的。

“我們開始明白,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提升農民的商品意識,加強品控,幫助農民實現農產品商品化、品牌化,建立一套供應鏈體系是最關鍵的。”黃愛珠說。

循著這個思路,農村淘寶逐漸建立起一個系統,形成一個鏈路,阿里巴巴將其稱作直供直銷新鏈路。

農村淘寶小二章新光去黑龍江寧安打造響水大米項目時,首先找到了當地質監局,與質監局合作,將其檢測技術、農產品溯源系統引入響水大米項目。消費者只要掃描全程溯源二維碼,就能找到買的大米產自哪個地塊,屬于哪個品種,用了哪些化肥農藥。

同時,農村淘寶還與當地合作,建立產地倉,進入這個倉的大米,經過600多項檢測。寧安質監局相關負責人說,這個標準,優于日本農產品檢測標準。

而到阿里巴巴電商平臺銷售獲得的數據,通過大數據反饋產地,指導農戶生產出“適銷對路”的農產品。

大數據應用最典型的案例,是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推出的高郵咸鴨蛋項目。

農村淘寶小二姚義海,為了找到高品質咸鴨蛋,一天試吃了36枚,“先過了我這一關,才能給消費者。”姚義海選出咸鴨蛋后,推向阿里巴巴電商平臺,再分析平臺數據,消費者喜歡什么樣咸度的咸鴨蛋一清二楚,然后這些數據反饋給高郵咸鴨蛋手藝人,手藝人根據數據,調整水鹽配比及腌制時間。

高郵市鴨蛋協會會長尤兆榮感嘆,“我們研究了幾十年,都沒有解決咸鴨蛋標準化生產問題,阿里巴巴大數據幫我們實現了。”

王建勛介紹,阿里巴巴的直供直銷新鏈路,解決了品控、農產品標準化問題之后,“緊接著,就要推動農產品向品牌化邁進。”

▲阿里巴巴農產品上行淘鄉甜種植基地

●萬元大米誕生背后

去年“雙十一”,天貓一款大米引人注目,該大米標價萬元一份,一天時間售出3份。這款大米正是進入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直供直銷新鏈路的響水大米。

萬元大米背后,是有關品牌化的故事。

就在“雙十一”五個月前,響水大米名聲平平,雖然從唐至清,一直是貢米,但受物流、市場各種因素的影響,沉寂多年。加上近年來,當地小商販“晚上進米,白天賣米”,用外地大米充當響水大米賣,對響水大米品牌有了很大傷害。當地官員感嘆,“這么好的大米,看著它慢慢毀掉,真可惜。”

農村淘寶介入后,通過品控,保證了響水大米的質量,“但提高附加值,還需要品牌化。”

農村淘寶幫助響水大米農戶改變產品包裝,找網紅做直播,與博物館合作做活動,用一次次線上線下活動,打響了響水大米的品牌。

天貓“雙十一”,阿里巴巴將一款高品質響水大米拿到國家博物館做了IP授權,打造成了萬元一份的響水至尊大米。

萬元大米,實際上也是對響水大米品牌提升的活動之一。

同樣的案例還有肇源縣鯰魚溝的大米。阿里巴巴村淘介入,進行品牌化以后,當地大米從每斤3元,漲到現在均價每斤14.8元。

姚義海提到對農產品品牌化的艱辛,“為了給高郵咸鴨蛋換包裝,熬了十幾個夜,做了三十多套方案。”

現在,通過阿里巴巴品牌化的農產品包括響水大米、肇源大米、巴楚留香瓜、奉節臍橙、元陽紅米、高郵咸鴨蛋、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等160個品牌。

這些品牌,頻頻引爆電商市場。2015年,農村淘寶介入肇源縣鯰魚溝大米商品化和品牌化過程后,讓當地農戶收入翻倍;2016年,農村淘寶在新疆巴楚縣打造的巴楚留香瓜項目,讓當地農戶收入翻十倍;去年天貓“雙十一”,阿克蘇蘋果僅用12個小時,就在天貓上賣了170萬斤。

▲農村淘寶農產品上行團隊將龍江大米送進阿里巴巴新零售渠道

●天網、地網、人網

“阿里巴巴囊括農產品標準化、商品化、品牌化的直供直銷新鏈路是‘上層建筑’,但我們要看到,在做這些之前,阿里巴巴在農村電商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同步推進。”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學成認為,有能力做到的企業不多。

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在美國上市后,明確提出將農村戰略作為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并宣布啟動“千縣萬村計劃”,宣稱將在未來3至5年內建立10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

一年半時間,農村淘寶團隊已經對接了29個省份;落地27個省、開業近300個縣級服務中心、近15000個村點。

黃允強是山東章丘十八盤村村點村小二,1月19日,他獲得創業創新榜樣獎。

2016年1月,剛做村點的時候,有人勸他,“村里人連互聯網是啥都不知道,你指望他們和你一起做電商?”

但是,黃允強硬是在這個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的村子,一年賣掉了100多萬元的貨。并且,他還在淘寶開了十八盤村山貨店,消化了村里百分之八十的山貨。

他說,剛開始,他去找村民,村民擔心他搞了傳銷,“網上的東西都是騙人的。”

現在,在黃允強的帶動下,村民過起了“雙十一”。

村里的吳希義老人說,“在網上買賣都方便,比趕集強多了。”

黃允強說,“讓我最高興的不是村民買了、賣了多少東西,我掙了多少錢,而是鄉親們接受了互聯網,意識變了,我以后的路能走更遠了。”

黃允強的想法,正是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團隊的想法。

農村淘寶方面介紹,從2014年至今,阿里巴巴一直在進行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互聯網意識的培育,在這方面,分布在全國的6萬名村小二和淘幫手起到了很大作用。

值得留意的是,在推進農村淘寶網點建設中,阿里巴巴都與當地政府緊密合作,一些村小二招募信息,甚至直接在政府官方網站公布。

農村淘寶內部人員稱,和政府緊密合作,有利于阿里巴巴整合資源,推進電商基礎設施建設。

配合阿里巴巴鄉村戰略,2016年5月菜鳥物流啟動“縣域智慧物流+”計劃,如今這一計劃已在全國所有省份落地。菜鳥網絡農村物流負責人熊健介紹,目前“縣域智慧物流+”計劃已經覆蓋了3萬個村點,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縣城。

王建勛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前期的工作稱作“三網布局”,打通政府資源是天網,打通物流是地網,廣招村小二是人網。

▲山東章丘農村淘寶村小二黃允強給村民介紹電子商務

●賣了小米買衣服

“阿里巴巴在農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做城市商品下行,把東西賣給農民。”一直以來,業內流傳這樣的評論。

但也有反對的聲音,“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是開放的,阿里巴巴在農村鋪設的電商基礎設施也是開放的,不僅僅城市企業老板生產的商品能用,農民的農產品也能用。”

王建勛說,他不反對這個說法,但他說,“我們明白一個道理,農民只有把東西賣出去,才有錢買東西。可農民不像企業家,他們沒有商品意識,沒有將自己農產品商品化的能力,我們就要幫他們,但‘授人以漁’需要一個過程。”

響水大米、阿克蘇香瓜、巴楚留香瓜等一系列項目完成商品化、品牌化以后,去年11月份開始,農村淘寶的小二向當地政府提出了下一步目標,在天貓開官方旗艦店。

旗艦店由政府指定企業經營、管理,只要是按照農村淘寶標準生產出來的原產地農產品,經過品控,都可以貼上地域品牌標識,進入該旗艦店銷售。

去年12月,阿里巴巴宣布五年投入100億元作為電商扶貧基金。

緊接著,今年1月份電商脫貧(重慶)高峰對話會,又推出十個電商脫貧樣板縣和22個電商脫貧官方服務站,從低調“授漁”開始高調“授漁”。

有專家評論稱,“這說明,阿里巴巴已經走出了一條農村電商的路。”

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張鴻稱,從1995年起,國家正式啟動“金農工程”至今,農村電商已經發展20多年,從概念到落地,到淘寶創建,引發涉農電商創業浪潮,再到巨頭介入,從賣給農民東西,到從農民那里買東西,從農民被動接受,到農民深度介入成為主角,農村電商終于算是本質意義的農村電商了。

“從商業角度講,阿里巴巴的邏輯很簡單,只有把上行做好了,農民有錢了,才會在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上買東西,下行才能做得更好。”這個商業邏輯,村小二黃允強看得很清晰。

去年天貓“雙十一”,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淘鄉甜打造的其中20款農產品,通過阿里線上渠道一共賣了4.5億元,而農村淘寶下行成交額接近32億元,比2016年增長了8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